張籍(767?-830?),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故世稱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他對文學社會作用的認識,與白居易相近。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壹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壹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褥。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參考資料:
/view/16858.htm回答者:VC囡囡 - 助理 二級 9-12 21:23
張籍(767?-830?),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故世稱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他對文學社會作用的認識,與白居易相近。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壹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壹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褥。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回答者:654811416 - 試用期 壹級 9-13 21:10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壹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歷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它為底本,並參照現存各本進行校勘刪補,編成《張籍詩集》8卷,***收詩480多首。另據《新唐書·藝文誌》著錄,張籍有《論語註辨》 2卷,今佚
卷三百八十二
卷382_1 「寄遠曲」張籍
美人來去春江暖,江頭無人湘水滿。浣沙石上水禽棲,
江南路長春日短。蘭舟桂楫常渡江,無因重寄雙瓊珰。
卷382_2 「行路難」張籍
湘東行人長嘆息,十年離家歸未得。弊裘羸馬苦難行,
僮仆饑寒少筋力。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龍蟠泥中未有雲,不能生彼升天翼。
卷382_3 「征婦怨」張籍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裏無人收白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卷382_4 「白纻歌」張籍
皎皎白纻白且鮮,將作春衣稱少年。裁縫長短不能定,
自持刀尺向姑前。復恐蘭膏汙纖指,常遣傍人收墮珥。
衣裳著時寒食下,還把玉鞭鞭白馬。
卷382_5 「野老歌(壹作山農詞)」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
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卷382_6 「寄衣曲」張籍
織素縫衣獨苦辛,遠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
貴從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裏。
殷勤為看初著時,征夫身上宜不宜。
卷382_7 「送遠曲」張籍
戲馬臺南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行人醉後起登車,
席上回尊勸僮仆。青天漫漫覆長路,遠遊無家安得住。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卷382_8 「築城詞」張籍
築城處,千人萬人齊把杵。重重土堅試行錐,
軍吏執鞭催作遲。來時壹年深磧裏,盡著短衣渴無水。
力盡不得拋杵聲,杵聲未盡人皆死。家家養男當門戶,
今日作君城下土。
卷382_9 「猛虎行」張籍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林行。向晚壹身當道食,
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來林下看行跡。
卷382_10 「別離曲」張籍
行人結束出門去,幾時更踏門前路。憶昔君初納采時,
不言身屬遼陽戍。早知今日當別離,成君家計良為誰。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不如逐君征戰死,
誰能獨老空閨裏。
參考資料:
/question/12788188.html?s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