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色素沈著見於多種疾病,誘發的因素很多。如內分泌失調、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病、癌癥、糖尿病、結核病等)、長期接觸化學物質砷、鉛等、慢性酒精中毒、使用劣質化妝品等等均能引起皮膚的色素沈著。而因創傷等原因進行自體皮膚移植後,不同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沈著。 現代醫學認為,包括自體皮膚移植在內的各種色素沈著類疾病,主要的原因是黑色素細胞代謝失常,黑素產生增多。其中黑色素細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強是主導因素。酪氨酸酶是皮膚黑素生物合成的關鍵酶,酪氨酸受酪氨酸酶的催化經氧化等壹系列反應轉化成多巴、多巴醌,最終聚合成黑色素。酪氨酸酶受紫外線作用而活化,加速整個反應過程。 對於色素沈著類疾病,中醫古籍有不少關於病機的認識。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面皯候》指出:“人面皮上,或猶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風邪客於皮膚,痰飲漬於腑臟,故生皯。”宋代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聖惠方》對皮膚黧黑斑的認識與《諸病源候論》壹致:“夫面 者,由臟腑有痰飲,或皮膚受風邪,致令氣血不調,則生黑。”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 雀斑》:“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於上,火滯結而為斑,宜六味地黃丸。”《外科正宗· 女人面生黧黑斑》:“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黑斑,色枯不澤。”清代許克昌的《外科證治全書· 面部證治》也對面部黧黑斑做了癥狀的描述和病機的探討:“面塵,面色如塵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澤,或起大小黑斑與面膚相平。由憂思抑郁,血弱不華。”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 外科心法要訣》比《外科證治全書· 面部證治》論述更為全面:“此證壹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澤,大小不壹。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如蓮子、芡實,或長或斜或圓,與皮膚相平。由憂思抑郁,血弱不華,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婦女多有之。”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芷、禹白附、馬齒莧、僵蠶、茯苓、血竭、橡皮粉等。將中藥粉碎成極細末,加凡士林攪拌均勻,成軟膏,備用。要想快速見效的話,可以用西藥治療:VB1、VB2、VB6、VC、VAD、COVB、黃連素,每樣藥60片,每次各兩片,每天三次,10天壹個療程,4個療程即可。服藥期間忌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