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妳說的是五胡十六國的書嗎?

妳說的是五胡十六國的書嗎?

關於蕪湖及十六國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1.唐代方、淩(上)、分木(下)等20人主編的《晉書》記載了自代曹(265年)至東晉元二年(420年)的165年歷史,是研究兩晉十六國的基礎史料。有實錄10卷,實錄20卷,傳記70卷,實錄30卷。新設的《載記》有26篇文章和78篇國別傳記,是現存十六國的重要史料來源。有中華書局的點本學校。

二、《春秋十六國記》(叢書補),北洪(?- ?525年)。本書是壹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北魏鄭光三年(522),記載了五胡十六國的歷史事件。從原書到北宋滅亡,今書多由明清人從《晉書》、《文萃》、《太平禦覽》等史書中整理而成,有544人,對研究十六國歷史有壹定的借鑒作用。

關於十六國的史書現存甚少,大部分已經散佚。如東晉陸(左)、俞(右)的《後集》也是由《永樂大典》編成的。

五湖十六國演義:

個人覺得把“言情”和歷史書放在壹起談,有點混亂。史料、史書等問題研究歷史,是歷史範疇;而“言情”是小說,屬於文學範疇。對研究朝代歷史沒有史料價值,只有文學價值或文學史價值。

當然,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也試著找了壹些相關資料(可能不全,我對文學史沒有研究),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與五湖十六國相關的“歷史演義”小說主要有:

壹、《三國演義》、明酉陽野史:

這本書的原始目錄是140章,所以孫潔娣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和近年出版的壹些相關工具書都稱這本書為140章。其實這都是在復習中丟失的,因為有145篇課文。目錄和正文的區別還體現在很多回目標詞上。據我們所知,這本書只有壹版,只有上海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有。這次我就把上面的校點影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壹本嶽麓書社的標點本。

二、《東西金枝傳》(12卷),明佚名:

不要寫人。根據前言可知編者其實是前言的作者。羅橫山本名楊二增,字,本名羅橫山,浙江錢塘人。或者懷疑這本書的順序屬於五十回武林刊本《東西晉演義》,那麽這本書的作者不詳。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記載了萬歷四十年(1612)周大爺堂的出版,是第壹部《衡山人序》。圖嵌文,紀畫師說,“王少懷半周寫壹個像”12行24字,眉欄有批註。西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出版物,封有橫額“通俗演義”,右上方為“秣陵陳氏評釋”,左側為兩個大字,在“傳”字下題寫“東西晉傳”(壹行)和“壹寸翟子興”。《東晉演義》第壹序不是署所寫,也不記年。第二次,“新書像對通俗演義的註解壹樣,重新設置了對東晉西晉列傳的評論目錄”;西晉四卷,第116回;東晉八卷,第231回。卷前有圖,無“王少懷寫像”二字。在文字之前,有東晉、西晉、十六國、魏源和東晉、西魏紀年。文末西晉題名為《新織重立評西晉通俗演義》,東晉題名為《新織重立評東晉通俗演義》,均為《陳氏尺蠖齋目嶺註(或註)》和《秀姑周大業堂校》。正文也有12行24字對半。每壹卷都有日期。眉欄有評論。版心西晉刻《西晉傳》,東晉刻《東晉傳》。好像是大野教材的挖版。西藏南京圖書館重刊清初月樓周大冶本。除南京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外,英德堂再版《兩晉傳》,清光緒二十二年上海《世音本》。

(註:以上文字來自熱門小說摘要)

第三,《東西晉演義》又名《繡象·東西晉·全誌》,由明·楊二主編,分為《西晉演義》和《東晉演義》。十二卷五十回。

題目是《再造武林盟主白壹》《太和堂盟主預約》。編者楊爾增,見《東西晉傳》。

明武林版,五十回,同前圖,無序。第壹部前傳自始至終,標題為《武林白壹高手的改造》和《太和堂高手的訂閱》。正文前半部分,十行二十二字。東西晉不分。比大業的教材還要詳細。北大圖書館的明治館原版沒見過。清嘉慶四年靜姝唐宓明版。上上下下。圖左和右句子。正文前半部分,十四行,二十四個字。西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以上文字來自通俗小說總結。)

《西晉演義》講的是代魏稱帝,定都洛陽。他死後,惠帝繼承了王位。由於的懦弱,諸王對賈的退位不滿,引發了持續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北蕪湖趁機崛起,楚懷王、蜀王先後在長安、洛陽被俘。西晉四帝駕崩,* * *五十二年。

《東晉演義》描述了西晉滅亡後南北對峙,北方先後出現二十多個政權,統稱十六國。在建百萬大軍攻打東晉之前。在南方,司馬睿重新建立了政權,但北伐多次失敗。石勒蘇益格贏得了“泗水之戰”,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西晉前後,十壹位皇帝登基,權力後來轉移到劉昱誌手中,他篡了晉朝稱帝,東晉滅亡,歷時104年。

165年,東西晉,中國提問穿插五胡十六國,南北對峙,戰亂不斷。這本書結構不亂,從西晉到東晉,從南朝到北朝。重大歷史事件,大大小小的戰爭,環環相扣,互相照應,依托歷史,刻畫出各種歷史人物。鄭振鐸先生評價說:“這部言情片也很優雅溫馴,幾乎壹字不漏,是歷史上比較好的壹部。”

四、《晉代演義》(二十三回),吳琴任劍

“我是佛山人”的部門。作者是吳。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1906)至十月(1907)出版《小說月報》第壹至第十期。只有二十三次,未完。標註為“歷史小說”,書名標註“手稿”二字,括號內標註“A部第壹類歷史小說”。《歷史小說第壹序》是光緒八月吳沃瑤在南海所作。《兩晉演義》第二序說“以通鑒為線索,以晉書和《十六國春秋》為材料,壹旦對了,就有意義了,這樣就可以得到壹部好的小說。”有眉毛。壹次兩次三次六次後會有評論。

宣彤第二年三月(1910),上海群學社根據《小說月報》印刷出版了壹本小冊子。

(以上文字來自通俗小說總結。)

五、《晉代演義》,蔡東藩,民國。

《晉代演義》是蔡東藩寫的中國通俗演義之壹。

蔡東藩(1877-1945)出生於浙江蕭山。1890(光緒十六年)考取秀才。1910年赴京朝中考,分撥到福建做知縣後備。因不滿官場陋習,自稱有病,於19165438回李。從那以後,我壹直在小學寫作和教學。抗日戰爭爆發時,他不想活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他避難,顛沛流離,在抗戰勝利前夕去世。清末嚴復、夏曾佑等人看中了小說巨大的社會啟蒙功能,企圖通過小說宣傳變法維新的思想。1898年政變後,梁啟超流亡海外,創辦《新小說》雜誌,倡導“小說革命”。從此,小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包括“歷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雲湧。民國時期,小說創作走向繁榮。蔡東藩是壹個愛國者。他為武昌起義、* *和初劍激動歡呼,但很快就遭到了竊國的袁世凱。蔡東藩對時事感到憤怒,決心“借壹個體裁,演壹個歷史故事”,把歷史小說作為救國的工具。在1916至1926期間,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接連寫出了11部中國通俗演義,有1040次,以小說的形式再現了從秦始皇到民國時期。出版後迅速走紅,多次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