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所說的青銅器錯金、錯銀之稱,古代叫金錯、銀錯。如西漢桓寬的《鹽鐵論·散不足》記載:“金錯蜀杯。”又如《漢書·食貨誌》記載:“錯刀以黃金錯其文。”西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秦漢古籍所記古代金銀錯器物也都是稱為金錯、銀錯或金銀錯,所以本文在論述古代青銅金銀錯工藝時也遵循古稱。簡單來說,金銀錯工藝是我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刻畫金銀圖案紋飾的方法。
戰國中期·錯金銀馬首轅飾
金銀錯工藝是我國青銅時代壹項精細工藝。現代的考古資料證明,它出現得比其他工藝更晚,在青銅工藝發展了1000多年以後,也就是春秋中晚期才被人們所接受和重視,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已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目前考古工作者所發現的金銀錯青銅器已數以千計。我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做金銀錯圖案紋飾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鑲嵌法
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相當壹部分采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其制作過程分四個環節:第壹步是做事先刻好凹槽的母範,先刻好凹槽的目的是以便器鑄成後,在其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也就是凹槽在整個的銅器鑄成之後,還需要加工鏨鑿出更加精致細微的紋飾。這種做法也叫做刻鏤、鏤金,即青銅工匠們在器物表面用墨筆繪成紋樣圖案來鏨刻淺槽。第三步是鑲嵌,即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在刻鏤好的凹槽中。第四步是磨錯,鑲嵌後的青銅器表面還不夠光潔平整,為了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就必須用錯石磨錯,起到嚴絲合縫和美觀的作用。
2.塗畫法
漢時人們對“錯”字的解釋為“錯,金塗也”,由此大家不難看出來,當時塗畫法已經代替了鑲嵌法成為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其實不止在漢代,戰國和秦朝的金銀錯銅器中也有很多是用這種“金銀塗”方法制成的。有不少被考古和文物專家稱頌的精美金銀錯青銅器,金銀錯紋飾脫落的地方,沒有任何凹痕,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金銀錯紋飾不是嵌上去的,而是塗上去的。如1987年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錯虎吞鹿器座,是件舉世公認的金銀錯代表作品。唯壹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器物上虎尾部分的金錯紋飾脫落了壹小塊,而脫落處沒有絲毫凹痕,因此是用“塗畫法”完成的。又如現收藏於美國沙可樂美術館的鳥紋壺,也是壹件公認的使用“塗畫法”的金銀錯青銅器精品。
我國古代金銀錯的裝飾題材和內容,主要有下面幾種:銘文、幾何紋圖案、動物紋、狩獵紋,以及各種動物造型青銅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等紋飾。春秋後期開始的青銅兵器上也廣泛地使用了金銀錯工藝,主要是金錯銘文,字體以鳥篆文最多見。劍上的金錯銘文,壹般在劍面上,個別錯在劍脊上。 中國青銅兵器發展到東周時期,出於諸侯爭霸的需要,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術獲得重大進步。同時,王公貴族的佩劍之風亦促使了青銅兵器的裝飾技術獲得重大發展,在青銅兵器上出現了劍首同心圓、錯金銀、鎏金、鑲嵌寶石、亮斑、虎皮斑、精細透雕、火焰紋、菱形紋等多種裝飾技術和紋飾,同時還出現了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和表面合金化技術。所謂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它是不同於二次鑄造或三次鑄造的壹種新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後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因為銅的熔點高於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復合為壹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表面合金化,則是壹種通過擴散改變基體金屬表面層的成分和組織的材料保護技術。在現代機械制造中主要應用鋁、鉻、矽、釩、鋅等表面合金化層或滲層等技術在基體表面形成壹種保護層,防止基體金屬被腐蝕的壹種技術。
被譽為“中國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壹號楚墓,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裏,出鞘時寒光四射,耀人眼目,鋒利無比,令人贊嘆不已。越王勾踐劍就是壹把采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制作的青銅劍,它的主要成分有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而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由於其劍身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使銅和錫的比例也不壹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青銅劍韌性良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量高,硬度大,則會使青銅劍更為鋒利。此外,這把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還有少量的鉛和鐵,這可能是原料中本來就含有的雜質。
此外,考古學家還證明在湖北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像越王勾踐劍這樣千古不銹、湛亮如新的還有多把;但奇怪的是,與青銅劍相比,鋼鐵劍卻更容易銹蝕。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踐劍時代晚上幾百年的西漢鐵劍,全部是銹跡斑斑的。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麽沒有生銹呢?專業人士通過對東周時期壹塊菱形紋飾劍殘段進行分析測試發現:在劍的表面規則地分布著壹層厚幾十微米的細晶層,該層的成分和組織與基體完全不同,有較好的耐蝕性,能保護基體不受腐蝕。據此,經過工藝篩選,模擬古代可能有的工藝——膏劑塗覆法,成功地復制出了有細晶區的菱形紋飾劍,並參照埋藏條件作加速腐蝕試驗,使菱形紋飾由黃白相間變成與古劍相似的黑灰相間的色澤,其成分、結構等亦與古物相似,從而不僅解開了“千古不銹”之謎,同時這也表明我國早在約2500年前已經掌握了壹種特殊而精湛的表面合金化技術,使得青銅器表面既產生裝飾效果,又具備防腐蝕功能。 壹,長信宮燈結構工藝
利用水過濾方法環保效果
二,西周虎卣材料工藝
虎食人卣提梁是黃金制造,是銅包金,利用黃金柔軟,延伸性好,拌開提梁而不會斷裂。
三,劍韌與劍梁錫銅不同配比工藝
古代兵器劍是非常重要的,劍梁的錫含量少,保持壹定的韌性,劍韌錫含量高保持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