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階段。就是天天順,就是天命、天聰、順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這三朝名字沒有避諱。努爾哈赤朝在考進士的時候,“努爾哈赤”分著寫都不避諱,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這三個字考試的時候,寫都不用避諱。順治的名字叫“福臨”,寫的時候也不避諱,但是有壹條,《實錄》、《玉牒》等官書出現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這個名字的時候,上面蓋壹個黃簽,上面貼壹個黃簽,把它蓋住,就是表示避諱的意思,字並不改。這個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滿洲文化,漢化不是很深。
第二個階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觸了漢族的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就實行皇帝的名諱,就是牽扯到皇帝名字的時候,要避諱,讀音、寫字都要避諱。譬如說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燁”,就是這個“玄”字在康熙年間,凡是寫“玄”字不可以這樣寫,妳要考進士答卷,“玄”字這麽寫肯定名落孫山,怎麽寫呢?最後這筆諱缺,避諱不寫,這壹點不寫,“玄”字這還比較簡單,就是壹個“玄”字,麻煩在哪兒呢?就是凡是帶“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金”字,“氵”,“絲”字等等,凡是帶“玄”字偏旁的字壹律都要避諱,最後這壹點,叫諱缺,缺這筆,如果不缺,那麽您這進士肯定就考不中,這是“玄”字。玄燁還有個“燁”字怎麽辦,康熙名字玄燁這個“燁”,左邊壹個“火”字,右面壹個中華的“華”字,繁體字的,寫“玄”字的時候最後這筆諱缺,缺了,“燁”字最後這壹筆、這壹豎不能寫。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後,凡是寫“玄”“燁”的時候,必須把“玄”字這點諱,把“燁”字最後這筆諱了,這叫皇帝名諱,這是康熙。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這個“胤”,趙匡胤這個“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這麽寫,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麽寫呢?把最後那壹筆諱了,最後這壹筆不寫,他“胤”“禛”兩個字,還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寫的時候,“胤”最後這筆諱缺,“禛”最後這點諱缺,不能寫。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書寫的字都不要改,因為往前改那就沒完了,就是從雍正登上皇位那天開始,“胤”“禛”這兩個字就要避諱了。那有人問了為什麽雍正叫“胤禛”,他那幾個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時候做壹個規定,這個“胤”字只許雍正用,他幾個兄弟凡是這個“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這不就避諱了嗎,這是雍正朝。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歷”,就是這個“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這樣寫的。我小時候有壹個學校,叫“弘達學院”,發達的“達”,它就沒這個點,我當時就不明白,這個字怎麽沒這個點,那時侯很小,後來大了就明白了,它把這個諱給避了,避諱,“歷”字也換壹個寫法,這是康、雍、乾這三朝皇帝的避諱,就是缺末筆。
第三個階段就是嘉道,嘉慶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綿寧”,在這個時候,乾隆做了壹個規定,他按漢族的排輩,大家知道孔子的後裔不是排輩嗎!孟子的後代不也排輩嗎,乾隆說愛新覺羅的後代要排輩,他就給排了,從乾隆以後“永、綿、奕、載”,“溥、毓、恒、啟”是後加的,凡是乾隆兒子輩都得帶“永”字,孫子輩都得帶“綿”字,壹代壹代往下推,底下問題就來了,那乾隆的兒子是“永”字輩,乾隆的繼位人就是嘉慶,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慮壹個問題,這個“永”字是經常寫的,經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諱起來這事情就比較復雜,乾隆想了個辦法把這個“永”字改了,改成“颙琰”,這個字不常用,避諱起來就簡單壹點。但是在寫的時候,還要避諱末壹筆,“琰”字也要換壹個寫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諱的“永”字就相對來說簡化了壹點,這是嘉慶。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屬於“綿”字輩,“永、綿、奕、載”,“綿”字輩,皇帝又說了“綿”是老百姓衣服裏頭必須用的字,經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綿”字都避諱的話,就比較復雜,說改壹下,皇帝把這個字變通壹下,變成壹個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這樣相近。這樣,天下所有的“綿”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妳寫的時候也不能這樣寫,皇帝再要做文章、出書、考試碰到這個“旻”字的時候,這壹點不寫,這壹點敬避,“寕”字呢,也要做壹個變通,變成壹橫壹豎,它原來是寶蓋頭下面壹個“心”字,到這個時候,“心”字改成了壹橫壹撇,這樣來敬避壹下,這是第三個時期,嘉道時期。
第四個時期,就是鹹、同、光、宣,鹹豐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綿、奕、載”,“奕詝”,這個時候又簡化了,皇帝的名字是兩個字,奕詝,第壹個字不避諱了,就避諱第二個字,就避諱這個“詝”字,“詝”字怎麽避諱呢?就缺末筆,最後這壹筆不寫了,諱缺,叫避諱,把它缺這壹筆,就寫成奕詝就可以了,這是比原來又簡化了壹點。鹹豐之後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載淳。我們講了叫“永、綿、奕、載”。載淳,還是第壹個字不避諱,只避諱第二個字,第二個字,載淳的“淳”跟“亨”字讀那個音,換壹個寫法,載淳的“淳”這麽寫,這麽來表示避諱。再底下就是光緒,“永、綿、奕、載”嘛,光緒是“載”字輩,光緒的載湉,也有叫載湉的,“載”字不避諱,就避諱最後這個字,這個字怎麽避諱呢?就是避諱最後壹筆。“口”字不封口,這要是考舉人,考進士,牽扯到這個字,如果多寫了壹筆,肯定這進士、舉人都考不上,這是光緒。宣統,宣統叫溥儀,還是第壹個字不避諱,第二個字避諱。“儀”字,第二個字怎麽避諱呢,叫諱缺末筆,最後這壹撇不寫。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諱分作這麽四個階段:第壹個階段就是天天順這三朝,名字不避諱只是在《玉牒》《實錄》等重要場合,上面貼上壹個黃簽,第二個時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諱。第三個時期是嘉、道,改壹個字,諱筆。第四個時期就是鹹、同、光、宣,皇帝名字兩個字,第壹個字不避,第二個字缺最後壹筆。
另附愛新覺羅氏字輩:
覺、塔、努、皇、福、玄、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敬、誌、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希望對LZ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