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的神話傳說 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相傳望帝稱王於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後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雲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淒惻。” 至於“淒惻”的理由,後人給了很多種解釋,有說望帝歸隱,讓位其相開明,時適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因呼鵑為杜鵑。壹說,望帝通於其相之妻,慚而亡去,其魂化為鵑。(見《蜀王本紀》《華陽國誌·蜀相》)也有古籍記載::岷江上遊有惡龍,常發洪水為害人民。龍妹乃赴下遊決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惡龍閉之五虎山鐵籠中。有獵者名杜宇,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贈以竹杖,並囑其往救龍妹。杜宇持竹杖與惡龍戰,大敗之,又於五虎山下救出龍妹。龍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擁戴為王。杜宇有賊臣,昔日之獵友也,常羨杜宇既得艷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壹日獵山中,遇惡龍,遂與密謀,詭稱惡龍欲與杜宇夫妻和,乃誘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賊臣遂篡杜宇位,並逼龍妹為妻。龍妹不從,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鳥,返故宮,繞其妻而飛,曰:“歸汶陽!歸汶陽!”汶陽者,汶水之陽,即《蜀王本紀》所謂“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龍妹聞其聲,亦悲慟而死,魂亦化鳥,與夫偕去。
也有用”杜鵑啼血”來比喻忠貞的,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那首《金陵驛》了。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寫這首詩時,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沈郁蒼涼寄托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尤其是詩中的那句“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不知感動和激勵了多少代的仁人誌士。在詩人看來,盡管當時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願離她而去,因為那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本聯與詩人《過零丁洋》裏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誓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
但這個忠貞是對國家的忠貞。
當然,因為杜鵑,壹詞指二物,壹為烏,壹為花,而當花時有人因取當其為烏時寓意為忠貞,而對花諧指為愛情忠貞之表。
非要硬湊只能自己寫了。
往昔相悅杜鵑徑,扶華艷紅情盡傾,莫奈滄海桑田異,獨留杜鵑泣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