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巴紙是什麽

東巴紙是什麽

在雲南有壹個眾人皆知的美麗地方——麗江。這裏是東巴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也是吸引許多人前來探秘的地方。在神秘的東巴文化裏,東巴紙是壹個令人驚奇的東巴藝術。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紙張,有人說它是世界上罕有的千年不壞的紙張。

作為東巴經的物質載體,厚重堅實的東巴紙頗引人註目。中國各地造紙,使用的原材料大略可分為三類:壹是韌皮植物如大麻、黃麻、亞麻、苧麻和藤;二是木本植物如楮、桑、青檀等的樹皮;三是禾本科植物如竹、蘆葦、稻和麥的莖桿等。理論上,最好的造紙原料是纖維發達的棉花和麻類,但它們還肩負紡織的重任,為人類提供布料。生存畢竟比文明重要,沒有哪個民族將棉花作為主要造紙原料。漢唐時期,麻紙曾經如日中天,接著被更廉價的樹皮紙取代。蘆葦與稻草的纖維太短,只能制造品質較差的草紙。所以最常用的造紙原料是樹皮和嫩竹,生產出皮紙和竹紙。

絕大多數樹皮不適合造紙。我國曾大規模用於造紙的樹皮,只有桑科植物楮樹與桑樹,榆科的青檀。楮樹即構樹,在古籍裏又稱轂樹,歷來為我國楮皮紙的主要原料;青檀是高級書畫紙宣紙的主要原料。適合造紙的還有瑞香科植物,閩粵地區曾以棧香和雁皮造紙;日本學者富田淳發表文章稱,2002妳那日本三之丸尚藏館對王羲之《喪亂帖》進行修復,判明其紙料為雁皮55%和楮45%的混合紙。可見我國唐初就己使用雁皮造紙。

這裏提到的雁皮,就是瑞香科蕘花,也是東巴紙的主要造紙原料。奇怪的是,在中國本土,樹皮柔韌的瑞香科植物在造紙方面始終不大流行。我讀張秉綸、方曉陽、樊嘉祿《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和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兩種巨著,發現他們都沒有提及瑞香科植物在中國紙史中的作用。

然而瑞香科植物十分重要。日本人以雁皮為主造出了著名的和紙;受日本影響,臺灣用雁皮造高級宣紙。在西藏,瑞香科狼毒成為藏紙的主要原料。與藏族比鄰而居的納西族,也許受了藏紙的影響,選擇了同屬瑞香科的蕘花造紙。

蕘花是壹種落葉小灌木,高約1米,樹幹只有拇指般粗細。它是有毒植物,像漆樹壹樣,能讓接觸者的皮膚過敏,紅腫麻癢。有人稱東巴紙為毒紙。當然制成紙張後,毒性就消失了,但對於蠹蟲仍然具有威懾力,保存數百年的東巴經很少發生蟲蛀。

其次,東巴紙的制造過程相當獨特,混合了澆紙法和抄紙法兩大造紙方法的特點。

造紙的程序雖然復雜,原理卻很簡單:采集富含纖維的植物,通過浸漚、舂搗、蒸煮等方式去除雜質,做成紙料;再用壹個網簾(紙簾),將懸浮於水中的紙漿過濾變成薄片;最後將薄纖維層拿去烘幹或曬幹。東巴紙的制造程序大體也是這樣。

什麽是澆紙法呢?就是把做好的紙料直接澆註在紙簾上,濾去水分,然後將纖維薄片連紙簾壹起拿去曬幹,每張紙簾每次只能造壹張紙。所謂抄紙法,是把許多紙料倒在壹個水槽裏,使用活動紙簾,每蕩起壹張紙料,就將紙簾上的纖維薄層反轉卸下,疊放到濕紙堆上,反復使用多次。濕紙堆經過壓榨水分,再逐壹分離,拿去烘幹。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造紙使用抄紙法,南亞次大陸和我國藏族、傣族則使用澆紙法。

納西族造紙,也使用水槽和活動紙簾,但水槽裏並沒有紙料,每次只將壹張紙的紙料澆註在紙簾裏,借助水槽中漫過紙簾的清水蕩勻紙料,然後提起濾水。這是典型的澆紙法。然而,他們並沒有把紙簾連同濕紙拿去曬幹,而是將濕紙倒扣在壹片木板上,再把木板端到太陽下曬幹,騰空的紙簾又可以去制造下壹張紙。從紙簾可以反復使用的角度看,顯然它又具有抄紙法的特點。

最後,東巴紙的生產時間很短,從砍樹到出紙大約壹個星期,與竹紙宣紙動輒半年壹年相比,速度飛快。但因為生產方式原始,造價還是非常昂貴。據東巴紙專家陳登宇先生測算,每做壹鍋,僅可煮幹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25cm×60cm規格得東巴紙60張,需要砍伐原料樹不低於1000棵,燃燒木柴200公斤,花費工時最少7天。解放前,50至60張規格為50cm×60cm的東巴紙,需要用壹頭羊去交換。如今因為原料稀缺,依舊無法大批量生產。麗江滿街出售的所謂東巴紙旅遊紀念品,絕大部分並非蕘花制造。

制好的東巴紙呈牙白色,因為屬於皮紙,植物纖維極好,所以非常柔韌;因為用澆紙法,每張紙單獨放料,所以非常厚實,可兩面書寫;又因為生產周期短,纖維較粗糙,至今仍無法解決印刷難題。有時人們會在最後增加壹道用石頭砑光紙面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