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重要性就是:妳考試要考,不學考試不及格妳就會倒黴。(這個是說笑的)
文言文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澱的載體,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拓寬視野,培養自己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是有延續性的,中華文化又是融會貫通的,很多現在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在古代典籍中都能找到,如果對文言文壹竅不通,那根本無法深入研究。而且文言文並不是學文科的人才需要學。比如說妳要做個物理學家,古文獻中有很多物理知識,以散文或筆記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來了,妳需要參考這些文獻,但是並不會有人幫妳翻譯好現成的現代漢語,那妳只能自己捧著古書看古文了。又比如說妳想成為壹名企業家,古代有很多管理哲學可以借鑒,又需要妳從古籍中去學習,看不懂文言文不是很慘?
再從個人修養上來說,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深化自己的思想,對個人氣質、生活態度都有影響。
所以咯,有興趣就好好學,沒興趣的至少也打個基礎吧。總有壹天是用得到的。
2. 關於讀書重要性的古文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送東陽馬生序》 全文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銷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3. 中國古代文言文的重要性有哪些文言是壹種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語言,而白話是壹種歷史極短的語言。
文言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積澱”了數量巨大的極富表現力的典故、語匯、辭章,而全民使用白話自“五四”誕生至今不過百年。白話還沒有創造出自己“輝煌”、“豐厚”的歷史“積澱”,白話基本源自文言,當今白話的基本語匯幾乎依附於、脫胎於文言,白話的辭章文法也並沒有超脫文言。
用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文言與白話的關系,壹母壹子,壹本壹末。人們在孩童的“語言敏感期”,從“根源處”學習語言,閱讀和背誦壹定數量的古詩、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運用白話來表達,那麽,寫出的文字就比較簡潔、幹凈、純粹、典雅、形象、傳神;相反,通過白話來學習運用白話,寫出的文字,就難以達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長、繁瑣、歐化、羅嗦、抽象。
五。
4. 如何提高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只有兩條:壹條是積累,壹條是轉化. 先說積累.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壹篇壹篇地講,學生壹篇壹篇地學.到了高三下學期總復習的時候,妳問他還記得幾篇的時候,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壹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壹就是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幹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再說轉化.這裏說的轉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壹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掌握實詞的意義.雖然《大綱》中只規定需要掌握150個文言實詞,但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2 掌握虛詞的用法.。
5. 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學習文言文的意義
聖賢書多半是古時候人所寫的,古時候用的文字,我們今天稱之為文言文,現在學校教育使用的是白話文,於是文字就產生了障礙。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障礙不大,很容易突破。文言文是我們中國老祖宗高度智慧的發明,古聖先賢他們在想,如何將他們的智慧,將他們人生當中的經驗,傳給後人作參考,這是壹樁大事。用什麽方法傳,這個方法是大的工程,這才想到發明了文言文。為什麽想到這種方法?因為他知道言語會隨著時代變,會隨著地區變,如果用壹般言語,用這些方式來記載,傳個幾十年、幾百年,後人就看不懂了。正如同現在的西方,古典的東西是拉丁文寫的,現在只有極少數的專家還在那裏摸索,絕大多數的人不得受用,這個可惜。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他們聰明,把語跟文分開,語言隨妳怎麽變法,文決定不變,這壹招就對了。
所以今天,妳要能稍稍懂得文言文,妳讀《論語》就跟孔老夫子對面談話沒有兩樣。孔老夫子去我們兩千五百年,兩千五百年傳遞沒有改變,這是文言文的好處,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的,我們祖先對我們後代的恩澤多麽大!我們應當感恩戴德。感恩具體的表現就是要學文言文,文言文學習難不難?不難。諸位如果到故宮博物院,或者到大的圖書館,妳去找,找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大概還有模範作文這些本子。這些東西我過去都看過,還是線裝書。小學生寫的文章文言文,他們的年齡不過八、九歲而已,可見這個東西不難!八、九歲,十來歲就寫出很漂亮的文言文。
過去我在臺中求學,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要學經教,文言文不能不學習。學習文言文方法就是背誦,現在人壹聽到背誦就嚇倒了,他不知道背誦是學習的基本,並不困難。妳壹個星期背壹篇古文,有什麽困難?妳花上壹年的工夫,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妳閱讀文言文的基礎就具備了。壹年的時間,壹個月念壹篇,妳去選《古文觀止》,在《古文觀止》裏面選五十篇。能夠熟背壹百篇古文的,他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從前八、九歲的小孩,他念的文言文大概不止壹百篇,所以他能寫得很好,這有什麽困難!這是我們中國固有文化裏面的特色,無比的殊勝,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妳把這壹關突破,妳可以讀文言文,妳可以寫文言文。《四庫全書》是文化的遺產,文言文是壹把鑰匙,妳拿到這個鑰匙,文化遺產妳就接受了,妳就得到受用。智慧的寶庫,經驗的淵源。佛經的文字比古文要淺顯得多,這是當年譯經的這些大師,總是想把佛法能夠普遍的宣揚,讓壹切大眾都很容易明了接受,所以用最淺顯的文字,也可以說是當時的白話文。所以佛經我們看起來更容易,不感覺得困難,這在文學裏頭,稱佛經這種文字叫做‘變文’。
我們說到這個地方,對於中國古典的文化要留意,文言文要特別註重,最重要的是要教妳的子弟,兒童好教。雖然現在學校裏面不念了,妳在家裏頭幫助他,幫助他學習古文、背誦古文。妳能夠帶領著他,他能夠背個壹百篇、兩百篇,將來壹生受用無窮,然後他才知道父母對他的愛護,父母對他的好處。他現在雖然不知道,將來壹生感激不盡,這是真話。所以我在國外常常勸勉我們學佛的同修,最好用《無量壽經》教誡子弟,把《無量壽經》當古文來讀,其實《無量壽經》的文字,雖然是文言文,是最淺顯的文言文,也可以說是最白的文言文。它裏面壹***有四十八品,也就是四十八章。過去李老師要求我們要熟讀五十篇,那這四十八篇大概就差不多了。所以我說讓小朋友熟讀這壹部經,壹舉有四得。第壹他在海外,他不會把中國的言語忘記,他天天要念!第二,他認識中國字,不會把中國文字忘記。第三,他學習了淺顯的文言文。第四,同時他也學到佛法。所以壹舉四得。我們如果真的是愛護子弟,應當要這樣去做。這壹點非常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