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編輯本段]參考譯文:
從西山路口壹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壹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壹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流截斷了,有壹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壹塊好像堡壘,有壹個洞象門。從洞往裏探望壹片漆黑,丟壹塊小石子進去,咚地壹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臥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壹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麽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編輯本段]題記:
“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本文即為《永州八記》之壹。作者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贊嘆山石樹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設計、布置的,然後自然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這壹重大哲學命題的議論。作者用欲擒先縱的筆法,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發泄了自己屈遭貶謫,橫受壓抑的不平。這段議論捭闔起伏,情理畢現。 參加革新集團被貶。
[編輯本段]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壹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壹<唐:韓愈、柳宗元;宋: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壹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壹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壹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壹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壹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壹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壹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壹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壹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壹家再壹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壹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壹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①:上帝這個詞,並非是外來的舶來詞,而是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壹名詞最早現於《尚書》。
上帝壹詞其實並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壹詞之中文翻譯,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譯,上帝壹詞乃是原於古老的華夏文明,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壹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昊天上帝(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宮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後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稱謂。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現。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中國,為了便於傳教,便將拉丁文“Deus”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中國伊斯蘭教也有相似之詞,即真主,意思相當於上帝。)但是信仰的不同,其“上帝”的含義也不壹樣。
小石城山記字詞歸納:
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有:通“又”。
3、伎:通“技”。
詞類活用:
1、北:方位名詞做動詞,向北走。
2、下:方位名詞做動詞,向下走。
3、環:名詞活用為動詞,盤繞。
虛詞:
1、以(投以小石):用,拿。連詞。
2、而:逾黃茅嶺而下(順承關系,不譯);
其壹少北而東(並列關系);
土斷而川分(並列關系);
無土壤而生佳樹美箭(轉折關系);
益奇而堅(並列關系);
〔1〕少:稍、略。〔2〕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3〕垠:邊、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墻;梁木麗,房屋的大梁。〔5〕堡塢:像小城堡的石頭。 〔6〕洞然:石子擊水聲。〔7〕激越:聲音響亮清脆。 〔8〕疏數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區。 〔10〕夷狄:指偏遠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經歷千百年而不能壹獻其優美景致而被人們所賞識、承認。〔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氣之靈:地氣的靈秀。〔15〕類智者所設施也:類,好像。
●名句點擊:
本文中寫景的名句是:“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這裏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壹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誌的悲憤。
《小石潭記》這首詩塑造了壹個形體孤獨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編輯本段](附 小石潭記)
這篇遊記壹***可以分為五段。
第壹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壹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壹百二十步。來到壹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壹條小道來,終於見到壹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壹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壹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壹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壹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壹起,組成壹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遊魚。這壹段,作者采用了與第壹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壹段。特別是對水中遊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壹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遊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遊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遊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壹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壹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壹會兒遊到這兒,壹會兒又遊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壹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遊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壹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壹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壹條蛇在遊動,壹段看得見,壹段看不見。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鬥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壹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壹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壹種淒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壹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而後面的‘‘崔氏二小生’’則有壹種作者想像的人物,作者相接他們來約束自己。
《小石潭記》是壹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江雪》詩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寫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獨寂寞郁悶的十年,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十年,卻造就了壹個古文大家的絕世風範,柳宗元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強烈的激發,取得了整個壹生中最光輝最傑出的成就。“永州八記”就作於永州。
小石城山記練習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