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由此,我們可看到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了。結合本人十年來的教學實際,談談本人的看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鞏固,而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塞滿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既不利於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現代教育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註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是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壹個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樹立人本觀念,註重個性發展,強調尊重、關心、理解。可見這需要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的。 壹、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誌,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壹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註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註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征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壹個大寫的“人”。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是極為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辟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情感……無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聰明才幹和人文精髓。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註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教學中去”。所以教材在編寫上也相應的作了很大的改革,人教實驗版小學四年級的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讀中明確指出每個單元的人文內涵,作為教者我們要充分研讀課文,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更好地詮釋編者的意圖。同時,結合國內外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教育必須關註人”這壹語文教學基本原則的指引下,我們迫切需要著眼於人的精神和人的價值,幫助每個學生發展個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從人文的高度對學生的生命發展給予關照。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進壹步得到張揚與完善。小學生生由於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天性好奇貪玩,不受約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這個世界,因此都有獨特鮮明的個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使語文教學走出“以文為本”的誤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課文所蘊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盡致的體現,讓語文教學沐浴著人文的燦爛的陽光健康前行。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程實驗中,最令我困擾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將采取以下措施: 文言文教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壹部分。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於學生今後從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壹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的問題。 壹、教師要有紮實的古漢語功底 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諸方面,古今都有明顯差異。因此,作為壹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壹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壹些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內容。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聊齋誌異》、《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文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水滸傳》開始逐步深入,再學習壹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壹些短文,再學習《嶽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裏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欲望行動。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文言文預習 利用好課本註釋、工具書、通讀課文。課文中任何壹篇文言文都有註釋,它好比拐杖,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門徑。閱讀文言文時要借助註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識記註釋中的字詞的音、形、義。有時不僅識記,還要求抄寫在筆記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對於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特殊重要性。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學生會以為是現代漢語中的“見”,而不會讀成“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書,學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為“時”。還可以適當讓學生參看壹些文言翻譯書,作為復習鞏固所學內容的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壹些古文翻譯書,特別是不能預先看譯文,而應該反復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然後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將不理解的字句標示出來,上課時間再認真聽。 2、文言文的講解 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要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先翻譯,教師只做壹些難點的點撥。第壹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壹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後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言文的鞏固 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課本上所選文言課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只有多朗讀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說,對文言文的復習鞏固,再形象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的拓展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給學生布置《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及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去讀,如《論語》、《孟子》、《聊齋誌異》、《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等等,並適當作壹些讀書筆記,寫壹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