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世界上真的有鴆鳥嗎?

世界上真的有鴆鳥嗎?

歷史記載,當年呂不韋被秦王賜死之時,他就是喝了鴆酒,據說鴆是壹種鳥,羽毛有毒,足以致命,所以文言文裏下毒常叫做“鴆”。但現在的生物學裏似乎沒見過鴆這種鳥的記載。我看的作品裏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數它了。

除了鴆酒之外,還有孔雀膽,砒霜,還有霍霍有名的鶴頂紅。

郭沫若先生寫過話劇《孔雀膽》,裏面美麗善良的阿蓋就是用孔雀膽毒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孔雀膽是傳說中的毒藥!沒有實物!

砒霜就比較平民化了,用的人很多,甚至現在也有人使用,電影《銀飾》小銀匠就是死於砒霜,當然這裏的砒霜是放在人參裏,不是放在酒裏。據說現在有專家指出:大量海鮮+大量維生素C=砒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前些時候還看報道說砒霜療法可治癌癥。

關於鶴頂紅,查了壹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說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壹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為紅信石是紅色的就用了鶴頂紅這個名字,傳說古時為官者將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時用來自殺,方為可信。砷進入人體後,會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氫氰酸的作用機理類似。

先說這幾個常見的,有時間再補充。同時也請大家補充。

也許是出於象形文字的誤會,很多人往往把鴆鳥與鳩鳥混為壹談。後者是鳩鴿科的鳥的泛稱。古時說有五種鳩:祝鳩、鸤鳩、爽鳩、雎鳩、鶻鳩。從分類上看,祝鳩和鶻鳩是鳩類,鸤鳩是攀禽類的布谷,爽鳩是鷹類,雎鳩是鶚類。這個混雜的種屬很容易孕生壹些險惡的詞匯,例如:鳩鴆(喻指專門誣陷好人的人)、鳩奪鵲巢(鳩性拙,不善築巢)等等,在這樣的不良暗示下,把兩者混為壹屬,似乎又情有可原。

由於屈原作品裏出現了鴆鳥,有人認為《離騷》中"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鴆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是說屈原看見有女戎國的美女,便托鴆鳥為媒,鴆鳥不肯並且遠離了他。接著他又想托雄鴆為媒,但卻"心猶豫狐疑"。其實這個解釋有些壹相情願。鴆鳥並不能成為媒鳥,李商隱詩"青雀如何鴆鳥媒"顯然是繼承了屈原的用意,不過想想也對,連鴆鳥也可以托之為媒,就可以推測相思之毒已是深入骨髓了。有學者研究考證,"余令鴆為媒兮"除了表達屈原的思想外,還反映了古代捕鳥的壹種方法,即以鳥引鳥捕之。《六臣註文選》晉·潘安仁《射雉賦》註雲:"媒者,少養雉子,長而狎人,能招引野雉。"至今在長江三峽地區,仍有人沿用養活鳥以為媒招引野鳥來捕之的古老捕鳥方法。

可以肯定地說,古時確有鴆鳥存在,它的身世和功用我傾向與這樣壹種判斷:此鳥主要是來自於險惡宮闕的淵藪,並推進陰謀理論的執行。它飛行的身影總是晃動在宮廷的天幕上,它是既行使著"天罰權力"的地下判官,又是被黑暗權力寵幸的鳥兒。因而,它出沒於平民的註意力之外是毫不奇怪的。鴆鳥肯定不是生活在神話的古風中,它偶爾也從文化的腐質物裏發出古怪、淒厲的鳴叫。由於它出沒於人口稠密、風化奢靡的江南壹帶,當地人也稱它為同力鳥,雄鳥叫運日,雌鳥叫陰諧,雙飛雙宿,儼然是連環殺手。作為頂級的劇毒鳥,黑身赤目,羽毛紫綠色,它的身軀像壹塊黑炭在空中飛舞,尖而長的嘴喙猶如火蜈蚣壹般在空氣裏燃燒,連留下的氣息也令人窒息。 如果近距離觀察,鴆鳥前半身像鷹後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會發出"邦邦"的執拗聲音,聲音陰騭而幽深,如年邁的守夜人敲著羊皮鼓,它震落的露水偶爾滴落在皮面上,讓聲音蒙羞。這種鳥深居簡出,如若外出必有怪事發生。雌鴆陰諧壹叫,肯定是幾天的連綿淫雨;而運日長鳴的話,往往是連續的大旱,均預示了死亡帷幕的開啟。鴆鳥並不是饕餮之徒,所以它也不會隨意攻擊蛇類。它捕食的時候有壹種巨大的威儀,類似於"虎行似病,鷹立如睡"的姿勢,好像是不期然地從毒蛇的巢穴前經過,它以壹種神秘的舞蹈步伐來顯示自己的君臨。這種步伐叫"禹步",富有彈性,充滿憂郁和感應,好像是按照冥念中的指示在亦步亦趨。人們極其忌諱見到這種罕見的鳥步,《爾雅翼》卷十六記載說:"……昔有人入山、見其步法,歸向其妻索之,婦正織而機翻"。可見此鳥毒惡之甚。禹步到底是這樣邁步的?葛洪《抱樸子》卷十六《登涉》篇中就說:"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壹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井,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此處本是說往山林中,折草禹步持咒,使人鬼不能見,述禹步法訖,又申明之曰: "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不獨此事也。"準此,可知禹步威力之大。鴆鳥宛如硫酸的祖先,所到之處,樹木枯死,石頭崩裂,毒蛇立即癱軟,鴆鳥這才上前從容進食。

禹步另有壹種說法,見於《抱樸子內篇·仙藥》和《洞神八帝元變經》等古籍,大意是說,大禹治水時,在南海之濱見到壹種大鳥(即鴆鳥)會禁咒術,走著壹種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動,於是大禹模擬其步伐,使成為法術,十分靈驗,因為是禹制作的,故稱為禹步。從這些說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與古代的禁咒術有關。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跡,後來擴大為十二跡、三五跡等不同的禹步。後發展成為了道家著名的罡步。

鴆鳥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誤飲,將中毒而死。自有此傳說後,人們因懼怕中毒而不敢輕易飲用山林之水。《朝野僉載》也記載說,"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處,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鴆鳥食水之處,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為鴆食蛇之故。"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野葛吃了就得死。生長野葛的地方,就長有白藤花,它能解野葛的毒。鴆鳥飲水的地方,就有犀牛,犀牛不洗角的地方,生物喝了這水壹定得死。因為鴆鳥吃蛇的緣故。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基本沿襲了這個說法,強調了壹物克壹物的仁義思想。但總體上說,鴆鳥是克不住的。因為它儼然已經成為權力和復仇的使者。它必須持續飛舞在激烈的欲望風浪裏,使命壹當傳達,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殺人,逢鬼殺鬼。

鴆鳥最可怕的地方自然是它的羽毛。鴆酒,也叫酖酒,早在《左傳》中就已提到。用鴆鳥的羽毛劃過酒,酒即含有劇毒,就是鴆酒,飲之令人立即斃命。鴆毒毫無顏色和異味,毒性卻能夠盡數溶解於酒。當然這只是個被誇大了的傳說,事實上有許多毒酒並不是僅僅用鴆的羽毛劃過的,而是在酒中同時摻入了某種毒物(例如烏頭、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過人們習慣上也都叫它鴆酒。

但是鴆酒不是可以隨意配置的,這需要技術精湛的醫士出面,從而分化為壹個陰鷙的職業,叫"鴆者"。這些制造毒藥的天才在犀牛角、獸皮的保護下,也是顫顫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會引火燒身。古籍上有很多關於以鴆酒賜死和飲鴆酒自殺的記載,"懼鴆忍渴"、"飲鴆止渴"就源於此。在酒中滲入某些有毒的物質制成的毒酒,歷來被人們作為殺人的利器。古代的壹些史籍如《史記》、《漢書》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南唐書·申漸高傳》中說:南唐皇帝李升顧慮大臣周本威望太高,難以控制,想誅殺之。有壹次,李升倒了壹杯"鴆酒"賜給周本。周本察覺了皇上的意圖,用禦杯分出壹半酒說:奉給皇上,以表明君臣壹心。李升當即色變,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為帝王演戲奏樂的優人申漸高見此情景,壹邊跳舞壹邊走了上來,接過周本的酒說:請皇上把它賜給我吧。說畢,壹飲而盡,將杯揣在懷中走了。李升立即暗遣人帶著解藥去給申漸高,未等藥到,申漸高已經"腦裂"而死。原文雖未說明腦裂的詳情,但聽起來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黑鴆為鴆鳥中最為稀少的壹種,其毒性強而難發,這種引而不發的性質就像它所具備的深厚功力,待當事人的想象力和恐懼感揮發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壹發則動全身,發則無藥可救,無怪此物壹旦侵人頭皮之後,非數月甚至壹年之久毒性才始行發作。

普通鴆毒人壹旦飲下就行將發炸,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別,黑鴆毒性緩而難察,直至慢慢地將人血化盡,其毒壹旦侵入頭皮,即可寄生在發根之內,使這黑絲維持原毒不絕,而且使當事人覺查不出。

由於鴆毒的殘酷性實在太過彰顯,仁者壹直反對使用這種奇毒。戰國時,楚國的使者駙馬***前往巴國,途中見到壹人挑著壹擔下了鴆毒的酒正欲謀財害命。駙馬***請求買下毒酒,但所帶的錢不夠,駙馬最後把自己的馬車也壹並給了對方。東西到手,他立即把鴆酒倒入江裏。這個故事,被作為宣傳仁慈的例子廣為流傳。在晉代,朝廷曾下令嚴禁鴆毒,並不準鴆鳥過江。當時石崇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時,曾經捕獲了壹只鴆鳥雛,交給後軍將軍王愷養護,司隸校尉傅詆立即向朝廷告發了此事,朝廷下詔寬宥了石崇,但命令立即把鴆鳥當眾燒死。東晉升平二年(358年),王饒竟然向朝廷進獻鴆鳥,晉穆帝司馬聃大怒,下令把王饒鞭打二百,並把那只鴆鳥當中燒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壹方面,在這些仁義皇帝的圍攻之下,鴆鳥自然是越殺越少;另壹方面,心如蛇蠍的統治者壹直大力弘揚毒文化,鴆鳥面臨絕境,直至湮沒在飛禽的最高空。

宋代之後,鴆毒的使用並沒有被拋棄,直到明清兩代仍然有人使用,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鴆殺之功。在這以後,鴆鳥就像鑲嵌了金邊的烏雲,被暴力徹底地從歷史的天空抹去了。現在,我們只能使用過往文字來復圓它淩厲的形象,推測矗立在宮闕楠木梁柱上那壹串"梆梆"的怪響。其實,中國是構思殺人方式最多的國家,壹塊磚頭就可以置人死命,好像並不需要曲徑通幽的鴆毒來實現宗旨。也就是說,鴆鳥之毒,多半是被權力妖魔化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