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驛站主要案例

驛站主要案例

在古代,驛館有點像招待所或旅館,是送公文和旅行的官員住的地方。信使可以在這裏喝杯茶,換匹馬。唐代的郵局制度已經非常發達,數量眾多。郵局的高效運轉可以保證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貼吧網-貼吧騎行如流星

在唐代,“驛站”的任務由通訊、接待、運輸等方面組成。“亭”是設置在哨所外負責接待的地方,有時也用舊“亭”。唐朝時,各地都有驛站,每30裏就有壹個驛站。據通典統計,唐玄宗年間全國有1.639個崗位,唐肅宗有1.587個崗位。“自史靜四極,即悟。道路列在亭子裏,亭子其實就是以此為基礎的。亭子只有30裏,分上中下三層。豐富的房子食物,為1億是為。人窮,皇帝命在旦夕。遠用之,則不忘己。”(高適《陳留縣上元新驛站的故事》)描述了唐代驛館的建造制度。唐朝實行兩都制,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西都,以國內郵路幹線的東西都為軸心,向四面八方輻射。柳宗元在《郵局的故事》中描述了長安周圍的幾條驛道:“至於渭南自萬年以來,其郵六,其蓋謂化州,其關謂潼關;從中國向北,以溧陽為界,其六驛,其蓋通州,其關普金;自巴往南,至於藍田,其郵六,其蓋商州,其關五關;至於長安,十分之壹驛,蓋揚州,關華陽。從武功到西天,至於昊天寺,其三帖稱鳳翔府,其俗稱龍觀。至於華遠,其自詡與北九,其蓋是周放;西起鹹陽,至於奉天,其六崗蓋州。從四海,總合,以致合;從風俗,梁會遇,使王是。“洛陽,這個國家中部的東部首都,不僅經濟非常繁榮,而且還是國家郵路的總樞紐。所以有“百官逐月祭奠表,驛使續長安路”之說(張繼《洛陽行》)。京畿驛道是唐代最繁華的驛道,有幾十個驛站,十幾個皇帝的宮殿[3]。唐代除郵路幹線外,各點還有大量支線、越軌路和連接線。與以長江、運河為主要幹線的水上郵路壹起,成為唐代的郵路網(圖1)。出自“四海日富,路通蹄輪。”詩中“府西三百裏,驛館同魚鱗”(韓愈《付裴十六公曹見寄伏羲驛途中》)可知沿途驛館密度。與前代相比,唐代驛館的數量大大擴充,促進了唐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到了唐朝,疆域擴大,尤其是西域絲綢之路開通之後。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和保衛領土是必要的,因此軍事情報的傳遞尤為重要。《白日依山盡,白日望天盡烽火,黃昏近郊河飲馬》(李欣舊戰歌)、《橘之烽火日不滅,遙路難渡信》(孟郊樂府雜曲)等詩,描繪了唐朝在邊防線上設置烽火系統,抗擊北突厥的情景。不僅如此,篝火還能壹路蔓延到京城。比如楊炯在《參軍》裏說“西京烽火照,我心不平”。雖然信標傳送消息很快,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壹旦天氣惡劣或軍情復雜,妳也無能為力,正如王維《隴西》中所描述的:“十裏壹馬,五裏壹鞭。這是西北軍區司令部的軍隊,他來急軍書,報告匈奴軍隊已經包圍了中國的西域酒泉。關山雪在飛,而且是無煙的。”烽火臺倒塌時,驛站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壹帖接壹帖,郵騎如流星”(岑參《判官宇文第壹次上龍山》)和“戰雲密布,賀蘭嶺下,來來回回,日夜不停,去羽消息”(王維《老將軍》)等詩,描寫了郵局有關人員日夜忙碌傳遞消息的情形。

驛站高效的運行速度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韓愈在《酬沛司空、相公,鎮州路上再會》中寫道:“任命山東助亂司,為時已晚。”岑參《初至龍山途中於宇文作官》也有“平時送鹹陽,黃昏抵龍山”的詩句。從鹹陽到龍山,距離約400裏,可見驛速行程可達300 ~ 400裏。當然,這是在“後騎如流星”的緊急情況下。壹般情況下是“騎馬日六停,過馬日四停”。按平均每三十裏壹站算,郵速的排班是120 ~ 180 [2]254。如詩“荊州不遠,走壹驛需半月”(白居易《和為家》),洛陽到荊州的距離約為1,600裏,步行需15天,由此可推斷驛速行程約為110裏。郵局通常位於主幹道上或河邊。“江邊百尺樓引千裏樓前”(白居易《望江樓上作》),“壹路古驛,陰風割秋煙”(權德輿《內廷斜絕句》),“江邊長沙驛,遇索客船”(韋調《潭州院長別渡》),“老庫分江口,秋煙。杜甫在《舟中》詩中“風吃紅柳,雨臥驛旁”的描寫,形象地說明了驛舍近水。

到了唐代,除了首都的四方亭和裂亭,其他的驛站大多位於城外。這是因為唐朝實行宵禁,晚上城門緊閉。郵局不方便傳遞官方文件和信息以及接受交流。在劉禹錫的《關城新帖》中,有這樣的描述:“壹、帖在城中,時有四鑰,夕禁。請多在外面,妳將永遠安全。系統:可以。”於是,驛館逐漸從城裏搬到了城外。岑參在《題金城何琳驛樓》中寫道:“古戍倚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鋪驛道,河水浸城墻。”金城是古代蘭州城的名字。從何琳郵局可以看到黃河在蘭州城墻下溢出,說明郵局離城很近。岑參在《周國縣寨南池遊行,因送別燕兒》中有這樣的描寫:“夜睡驛樓,曉作關城雞。”人們可以在驛館裏聞到城裏的雞犬氣味,可見驛館和城市幾乎是相鄰的。“帖樓升海,秋月寒城邊”(東平蓬萊帖夜宴獨孤判官平魯陽贈姚太守飲留宴),“回首同高考,我望城”(韓愈《二石帖寄江西成閣老》),“山川不記時別, 而城亦不應今非昔比”(吳《使二菜》幾個以城帖中某郡名為名的帖屋便設在城中,如“新豐之城,南臨清啟、山川宮,欲近在咫尺”(蘇《幸新豐與通州》),新豐郡在城帖中,“鄂鄂華豐近,滿城夕霧”(司馬查《從渭南到化州》)。

古代的驛道並不平坦,而是充滿了障礙。白居易初出長安,從灞橋驛站往南到藍田驛站,過棋盤嶺時,寫道:“駐足問路,路在秋雲。蒼蒼縣南路,險路從此開始”(《初出藍田路》)。在去四川的路上,岑參寫道:“千山萬水,壹路曲折,無路可走。分層的冰在標誌輪上滑行,茂密的竹子阻礙了獵鷹。《深林迷,棧道空》(《酬進少陰洛古行》)壹詩以他的親身經歷描述了郵路的艱險。郵路的發展很艱難,所以政府很照顧。比如,為了保護驛道,驛道兩側種植各種驛樹。如“官柳蔭連,桃花如酒醉”(劉長卿《智叔易成恩洛陽詩》),“閑思更熟舊,館前柳初長”(薛能《雨霽王素伊稀》),驛樹是柳,桃樹;詩中“縣道橙花裏,驛流河邊水岸”(韓《送別府為劍南》),驛樹為陳皮;詩《青淮郵路長,日已晚》(吳《送唐》)中的郵樹就是槐樹。各種郵路樹木不僅保護郵路,而且在創造郵路景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關於驛館內的景觀和建築,我們可以從劉禹錫的《關城新驛》中學到壹些東西:“門內道路環繞,四壁蔭蔽,環境比外面好。遠買名料,延世之作。既優雅順滑,又內飾精致。魯裏有甲乙,冬夏在床,...馬廄內外和高倉的圖書館裏都裝滿了錢...主藏家有第壹位,仆從有面積,弟子有亭子,行者有別家。周的高蹺是大樓的大門,他急於向董事會表示敬意和告別。“可見唐代時驛館四周高墻,入口為門樓。有驛站的房子,郵遞員的房子,信使的大廳,廚房,馬廄和倉庫。建築外觀宏偉,內部裝飾精美;整個驛館綠樹成蔭,景觀不錯。

唐代有門樓、驛站、廳堂、回廊、門廊、柵欄。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郵政大樓。驛站中驛站的作用是什麽?在後世的驛館中,建築多為鼓樓和寶塔,而在唐代,驛館可能是作為住宿之所。如元稹在《使東川江樓月》中寫道:“嘉陵江畔驛館中,樓前江空。月色滿床滿地,河聲如鼓。”同樣在嘉陵帖中,陶勇的《駐嘉陵帖》寫道:“今夜難夢刀州,月色壹樓。”郵局也可以是壹個宴會場所。如李群玉在《廣江驛樓送別》詩中提到:“不欲宴秋,醉倒西樓”。但在大多數詩詞的描寫中,驛樓大都成了登高望遠、想家的好去處。如“淚盡,鄉落百圍”(劉長卿《去松江驛館看家》),“流雲溶水長,故鄉千裏。《關山孤驛三夜淚滿》(韓驛)和《明朝是南荒路,樓上看舊俗》(李德裕《盤陀嶺驛樓》)等詩句,既生動地描述了唐代文人被名利弄得疲憊不堪的復雜心態,又說明了驛樓在周圍環境中的高聳形態。根據某些詩詞中的“朱樓”“赤蘭”等詞,似乎郵政大樓的墻壁和欄桿應該是紅色的。壹個驛館可能不止壹個驛館,從詩詞中的“南樓”“西樓”等詞可以印證。此外,郵政所可能是警衛室。莞城新驛館裏明確寫著,修建的門樓,可以讓客人來的時候感受到主人的歡迎,其他時間可以登高望遠道別。

程頤用於日常事務管理、通訊聯絡、物資轉運和接待賓客的大廳以及賓客和使者停留休息的大廳是驛館內的主要建築。大廳作為辦公室,也是客人入住的地方,很有講究。陳洪在《廬州飯堂》中寫道:“鳳賓堂,鄂錢璇。憤怒,憤怒,憤怒,憤怒。洞深檐翹。步間通融,客間通融。列中有樂師,屏中有官吏,左右有睡覺、吃飯、更衣之所。”瀘州飯堂的廳堂,飛檐高聳,鬥拱重疊,室內空間寬敞,盡顯其規格之高,氣勢之宏偉。至於華亭新帖,崔在《華亭新帖碑印記》中是這樣描述的:“其廣而精采,而雅而深刻,在其室中脫穎而出。”杜甫在唐興郡的縣衙裏看到,廳堂“巍峨遼闊,越傳越盛。徑直穿過橫梁,妳會掉下去。優素柱,安若泰山”(唐興縣招待所)。壹個縣級招待所尚且如此,更何況所謂的“天下第壹崗”。寶成驛站位於川陜通道的壹個重要地段,控制著我們兩位使節的辦公室,每年來往的客人和使節不下數百人。“正因如此,我敬我之職以顯我之大,蓋當時視之為強”(《贊城隍之墻》壹書)。

處於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等級森嚴。驛館的功能之壹是官方招待所,接待來往的官員,所以驛館內各種設施的使用是有層次的。比如作為居住廳,就有上廳和分廳之分。據唐卷六十壹《使驛記》中記載,同級官員在同壹個驛站相見時,驛站排列如下:“使到亭時,已出上廳,若有中使,則後到,即出廳;如果有中國大使先上廳,大使就不上廳了。”這就是“魯有甲乙”的意思。有些驛館,不僅根據住所的位置進行功能布局,而且還根據不同時期的地理氣候設置房間的氣候,如柳州的洞庭,“是取館的北方空間,右辟為夕室。”就拿傳世的東裕來說吧,把它留了下來作為朝堂。在北方被視為背陰房,房子被視為北嶺下的陽光房。中間做個亭子,就當是中房了。庭室住夕,夕室住晨,中室住晝,陰室違暖風,陽室違惆悵風”(柳宗元《柳州洞庭》)。

為了討好和奉承來往的官員,許多郵局都有亭臺樓閣,或者修建了四季風景優美的內部景觀。如瀘州飯堂為迎江淮牧羊、三臺郎裏,不僅整修重修堂內建築,還“引其下淤泥溝之水,因有古岸,植有竹樹,是風流之地”(陳洪《瀘州飯堂》);在福州南城縣的招待所裏有壹個新的亭子,大大小小的客人和朋友可以在這裏“遊覽斯裏蘭卡”,並為他們提供葡萄酒。竹風生於樓,綠野青山為屏障。三主之後,可寄千裏目,表誌。這也是勝會的好地方”(獨孤與福州南城縣招待所新亭)。

寶城驛號稱“天下第壹驛”,有沼澤,有船,有飛鶴,有打魚。池塘可以容納船只,可見池塘的大小及其遊泳花園的大小。在贊美城郵優美的環境上,楊世貞在《城郵塘月頌》中寫道:“夜長秋起,圓景美。朱蓓陽光明媚,西山令人心曠神怡。鶴飛嗅露,魚戲增浪。千裏歸家望林,涼風換綠蘿。”元稹在《贊城帖》中也寫道:“燕秦修此帖,亦增帖前池。種了幾千株竹子,種了幾千株梨子。”行萬裏路的旅人,到了驛館,可以在驛館的樹蔭下、水中歇息,洗去塵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為了保證職能的正常運轉,郵局必須配備壹定的輔助設施,如廚房、倉庫、馬廄等。關城壹廚位於樓群之間,馬廄位於樓群之外。糧倉高而開,倉深而密。柴火放在向陽的地方,草料堆在幹燥的地方,可謂井然有序。瀘州飯堂“廄舍宏大,中間開為南門,可容旗馬”。瑪依依還有壹座佛寺。見羅隱《瑪依坡》詩:“佛前草青,貴夫人俯視骨。”

以上的描述印證了明代顧所說的話:“如果妳怕做舊唐王朝的統治者,妳的基址就全公開了”[4]。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郵局都這麽氣派豪華,很多偏僻道路上的郵局配置都比較簡單(圖2)。比如“孤帖重重阻,雲根蓋柴飛”(杜牧《出留峰帖,乃寄李諫》),詩中“孤帖”的門就是柴門。再比如“廢廟為縣崗,松柏不冒煙”(王建《廢廟》),廢廟為崗,也好不到哪裏去。

作為國家的血脈、國家的臉面,唐代的驛卒制度在政治繁榮、經濟繁榮時期高效運行,發揮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如“今各郡縣皆有驛站,聞開元,天下富庶,名曰黎平,千裏落後者不裹糧,長子長孫不知兵”(孫橋書贊城驛墻);但在政權薄弱、吏治腐敗的時期,郵政郵局必然被廢棄,弊端重重,郵局建設毀於壹旦。中晚唐國力的衰弱,加上驛道的變遷,已經讓寶城驛毀於壹旦。“若觀其沼,則流於表面,而觀其舟,則失而膠著,朝廷盡毀,廳堂甚殘,則為所謂瑰麗之人”(孫橋書贊城帖墻)。薛能看著褒城驛的淒涼景象,感慨道:“池堂通秦檻,舊聞好賞此延。涼亭還在,沒有力量賣船。漁夫坐在風中面向島嶼,牛在雨水餵養時吃草。淅川李因偏修,惟恐他歸來尋水而竭”(薛能《題贊城帖池》)。號稱“天下第壹郵”,寶城所有郵局都落得如此下場,更別說其他郵局了。綜上所述,驛館作為官方建築,與平民住宅性質不同;因為具有官署招待所的功能,驛館的布局與官署不同。那麽,壹座典型的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唐代驛館是如何布局的呢?根據詩歌和文獻的分析,本文認為唐代典型驛站的布局應該與大官府的布局相似。在唐代,大屋壹般分為外屋和內屋。外屋是男主人活動的地方,而內屋是給妻子們的。外屋的主體建築是廳堂,內屋的主體建築是臥室。大廳和臥室布置成畫廊風格,形成壹個大庭院[5]。敦煌壁畫反映了壹些唐代宅邸的布局(圖3)。

驛館也分前後院。前院的主體建築是壹個大廳,前面是前院的入口,左右兩邊是兩廂。前院是接待、交流、交通等事務的場所;後院是客人住宿的地方,它的主體建築是上層大廳,周圍是其他大廳。院落也是廊式布局,如唐興郡招待所,是容納行人的走廊,也是正廳,系統較差。直向左東,收耕竹茂樹。往南走右步,廊也有所註,亦可風雨中走”(杜甫《唐興郡招待所》),可見廊環繞整個招待所,風雨中走。

劉禹錫在《冠城新帖》中提到:“主官有第壹位,仆從有地區。”由此可見,程頤有自己獨立的宅邸,與郵遞員的住所是分開的。程頤是壹個卑微的小官,他在唐系的第壹個位置很卑微。壹個相當規模的驛館,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住所要有壹定的面積;同時,考慮到驛卒隨時可能經過,驛卒住宅的庭院布置在大門附近;考慮到馬匹來往頻繁,馬廄布置在大門旁邊;考慮到倉庫轉運物資使用方便,不宜進驛館太遠,倉庫布置在馬廄旁邊;考慮到廚房和糧庫要設在靠近宴請賓客的地方,這個院子就安排在後院旁邊,這也符合《冠城新帖》中提到的“馬房內外,高倉為倉”的說法。

為了美化郵局的景觀,為旅行者提供涼爽的環境,郵局有壹個種植樹木的花園。遊園位於後院的後面和側面,方便客人欣賞。在後院和花園之間,有壹個供客人登上和眺望的郵政大樓。整個驛館四周築有夯土圍墻,前院入口處開有壹扇門(圖4)。

[註意並釋放]

①來源:李連祥。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②資料來源:王琦。三才協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資料來源: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87。

[2]劉廣生,趙美莊。中國古代郵局史(修訂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

[3]李連祥等.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438+06。

[4]顧·。日之路圖書館[M]。Xi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60。

[5]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43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