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古遺音——琴曲題解的《秋風詞》

太古遺音——琴曲題解的《秋風詞》

《高山》、《流水》兩曲從明初以來,又有演變,朱權(神奇秘譜》寫在前半部稱為《太古神品》的壹類中,《高山》短些,《流水》長些,都不分段,證明他是暗示他所輯的是唐代的曲譜,指法也確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跡。在明中葉徽藩的《風宣玄品》中(1539),這兩曲依然前短後長不分段,但指法改動了。到明中葉以後,楊表正《琴譜真傳》(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註詞),這時在宮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據《藏春塢琴譜》1620),都和朱權所說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楊表正譜距離只有十五年,在同壹地點南京出版的楊掄《伯牙心法》(1600)卻把《高山》變成六段了。到了尹曄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萬歷間約1600左右就已有名於琴壇)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從此以後,所有清代各譜的《高山》都是八段。

從楊表正時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張孔山的《流水》中,卻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壹段,成為九段(參看《高山》條)。所加的壹段,即張譜的第六段,是用所謂七十二滾拂的技巧盡情模擬泉滴水流的聲音的。《天聞閣譜》專為這些滾拂和滾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費解。張自己在《天聞閣譜》中寫了壹篇小識說:余幼師琴於馮彤雲先生,手授口傳。所習各操尚易精熟,獨此曲最難。且諸譜所收《流水》雖然各別,其實大同小異,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懸絕。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們還沒有馮彤雲的材料,但可以從此看出張孔山《流水》必另有傳本。顧玉成本對於這壹段用的是傳統的滾拂另加旁註,反而不十分費解。顧氏譜在模擬水流裏的旋律性較強,《天聞閣譜》模擬水聲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