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壹位武狀元--彭城人士員半千 我國的武舉制度始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627年),止於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這1274年中,***產生281名武狀元,而員半千則是我國第壹位武狀元。對此,徐州父老鄉親至今引為自豪。 員(yun 半千,原名劉余慶,字榮期,祖居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劉余慶18代祖自南朝梁入魏,以忠烈自比武員(即伍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著名軍事家),改姓員,劉余慶亦改名員余慶。員余慶自幼習文練武,客居晉州(今山西省臨汾縣壹帶)時便初出茅廬,舉童子科(少年武舉)。宰相房玄齡驚聞此人小小年紀便對詔高第,還能講解《易經》、《老子》等經典,嘆為奇才。 唐高宗鹹亨年間,員半千曾上書言誌:“臣家資不滿千錢,有田三四十畝,粟五十石,聞陛下封神嶽舉豪英,故鬻錢走京師,朝廷九品無葭莩親,行年三十,懷誌結操,未蒙壹官,不張陳力,歸報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乎?”表達了自己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不平心理。 唐高宗上元初年,員半千舉八科皆中,奉調武陟(今河南省武陟縣)縣尉。時逢大旱,員半千懇請縣令殷子良開倉濟貧,竟遭拒絕,甚感不平,於是便乘其謁見州刺史時,毅然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州刺史聞訊大怒,當即傳令將員半千囚於獄中。適逢三品大員中書舍人薛元超奉旨出巡路經此地,在收到百姓舉報後,便質問州刺史說:“妳身為朝廷命官,卻不知體恤百姓,倒是員半千這位小小的縣尉能出此良策,解民於倒懸,豈可因此定其罪名呢?”員半千終於獲釋。 永隆元年(680年),開科舉士,唐高宗親臨武成殿問試:“兵書上說的‘天陣、地陣、人陣’三者如何解釋?”員半千回答說:“據微臣看,各種古籍對此所作的解釋都說是自然現象,這是不對的。凡是為正義而出兵,有如按季節時令下雨,可得到天助,此謂‘天陣’;軍隊盡管糧草充足,仍要堅持懇田、備戰‘兩手抓’,可得益土地,此謂‘地陣’;士卒不圖小利,將帥協力同心,令行禁止,此謂‘人陣’。凡用兵者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這三個方面,怎麽能打勝仗呢?”高宗聽後十分贊賞,欽點員半千嶽牧舉及第。 員半千登第後,奉旨出使西域吐番。臨行之前,天後武則天在召見他時說:“我早已聞知妳的大名,本來以為是壹位古人,沒有想到就在當朝。”於是將員半千留京,負責為她擬制詔書,並任命他與王劇、路敬淳、石抱忠四人同為弘文館學士。唐睿宗即位詔命員半千為太子李憲右諭德,累封平原郡以。 員半千終其壹生,先後供職於高宗李治、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武後則天、玄宗李隆基五位皇帝,始終堅持做到嚴律己、重操守。史書上說他“事五君有清白節”,這是有案可稽的。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桑榆晚年的員半千在堅持習武健身之余,常忘情於山水之間,吟詩賦詞以抒懷。《全唐詩》載其《隴右途中遭非語》詩雲: 趙有兩毛遂,魯聞二曾參。慈母猶且惑,況在行路心。冠冕無醜士,賄賂成知己。名利我所無,清濁誰見理?敝服空逢春,綬帶不著身。出遊非懷璧,何憂乎忌人?正須自保愛,振衣出世塵。 唐玄宗開元九年,81歲高齡的員半千漫遊於堯山、沮水之間(今陜西省蒲城縣、白水縣壹帶),因見其境內有黃帝時代創造文字的蒼頡廟、唐太宗貞觀元年興建的南寺唐塔(原名慧徹寺舍利塔)等古跡,頓覺高山景行,十分仰慕;尤其是看了小華山上的齊雲洞、觀音洞、希夷崖等名勝,仿佛西嶽華山之縮影,不禁如臨仙境,流連忘返。員半千因愛其地,遂定居於此,13年後去世,亦安葬於此。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