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壹節氣到明年同壹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壹至明年正月初壹這段時間。
年歲,時間術語,在現代年和歲是同義詞,但在習慣用法上有些差別,在我國古代歷法中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概念,從冬至到下壹個冬至時間長度,稱為壹歲,從農歷中上壹個正月初壹到下壹個正月初壹,謂之壹年。
歲是指北鬥星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壹圈的時間,現代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壹周時間確定,即為回歸年,又稱為太陽年,指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壹周所需要的時間,而古時年是指現代中農歷年的概念,為朔數。《周禮春官大史》:正歲年以序事,鄭玄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賈公彥疏:中氣帀則為歲,朔氣帀則為年。
歲在古代的解釋
歲又名為攝提、太歲,是紀元星名。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歲時的雛形,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記載: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氏的這壹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鬥轉星移定歲時,鬥柄順時針旋轉壹圈,謂之壹歲,北鬥星循環旋轉,鬥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壹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壹歲而匝,終而復始,北鬥星的鬥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