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春節是大年初壹,但在中國古代,農歷大年初壹則被視為新年,古籍、古詩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農歷的正月初壹。最著名的“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壹天。新年在古時最初被稱為歲首。夏商周三代時間不盡相同:夏代歲首在建寅之月,即夏歷壹月(與今相同);商代歲首在建醜之月,即夏歷十二月;周代歲首在建子之月,即夏歷十壹月。至漢武帝時,頒發《太陽歷》,明確規定以夏歷正月初壹為歲首,從此歷代沿用,直至1911年為止。辛亥革命後,我國開始采用公歷紀年,元旦改為公歷1月1日,夏歷正月初壹便改稱春節。1912年以後,中國人開始過公歷和夏歷兩個新年,作為夏歷新年的春節,由於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年俗文化而備受重視。
古人把立春稱為春節
古籍中早有春節二字,但古代的春節是指立春。夏歷正月間(公歷2月4日前後)的立春節,是春季開始的標誌。壹年之計在於春,古人非常重視立春節,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須舉行的盛大節日活動,因此立春又叫春節。周代,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吳自牧在其《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明清時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在立春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要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壹裏以外的春場去迎春。這種“拜春”儀式與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稱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