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祖墳
位於城南10公裏芝川鎮東南壹坡旁的上吊壁上,東臨黃河,西臨涼山,氣勢壯觀,景色秀麗,為漢源名勝之冠。占地面積104畝,古建築17座,近現代仿古建築12座,總建築面積255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經註》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尹姬望遺。建功立業,建石室,立碑種樹。”《韓城縣誌》載:“宋宣和七年(1125),縣令陰陽曾置治川村民,築墓墻,建臥房、廟、山門。”自元明清以來,幾經改建,基本保持了原有規模和古貌。1934年,在楊虎城將軍的倡議下,重修了現存的“智秀橋”。然而,由於風雨侵蝕,寺廟墓的主要建築幾乎倒塌。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其進行了保護,多次撥款進行修繕。1979後,人工引水治水,搬遷宋代王宇寺、元代張瑤寺、三聖寺,加強北崖護坡。
司馬遷祖墳建築群主體,自坡底至頂,依崖而行,坡腳東北有木牌坊,清代重修,題寫“漢太師司馬祠”。穿過牌樓,上壹個緩坡,穿過太公廟到三岔路口,還有壹個木牌樓,大約建於明朝以前,上面寫著“山升到頂”四個字,寓意司馬遷受到世人的尊敬。從這裏,穿過山門和磚牌樓,到寺廟,這是主要建築。大門內外建有樓梯踏板,等級為***99,極其陡峭。牌坊題字為“河山之陽”,出自《太史公序》中“農牧河山之陽”壹語。
祠堂由祭祀大廳和臥室組成。門額上寫著“太史殿”二字,風格瀟灑,力量渾厚。院內古柏參天,環境幽靜。
祭堂是壹個開放式的大廳,在這裏為陳供奉祭祀用的器皿、禮品和贈品。獻殿完畢後,臥室正中塑成司馬遷全身坐像,全身宮廷禮服,面容婀娜,長髯長眉,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寺內有許多石碑,大部分是宋、金、元、明、清的碑刻和名人傳唱的作品。郭沫若同誌還為司馬遷祠題詞:“龍門雍容,錘為人中之龍。”學養空前,文章出眾。慈悲如斧,呼氣如霓虹。
作品追父,千年太歷史。“優雅的詩歌,優美的書法。
神龕後面是司馬遷墓,青磚包裹,呈圓形,四周是八卦磚雕和晉、清兩代的石碑。墓頂是壹棵古柏,枝繁葉茂,像壹只巨掌撐天,壹條巨龍托著壹朵雲。明末李蔭都曾寫過壹首詩“古柏中猶有風霜苦,長夜天深長河”,對司馬遷的悲慘遭遇和坎坷人生表示了無限的同情。墓前有壹塊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漢太師司馬陵園”字樣。
司馬坡古道東南有兩個院落。上院陳列著司馬遷生平及《史記》中的壹些故事,下院陳列著《史記》中的碑林和司馬遷手書的格言警句。
在陵墓東面靠近黃河的壹個土堆上,有漢代的“李宮”遺址。《武帝紀》載:丁原四年,漢武帝從夏陽(漢稱夏陽)來到汾陽,在此建宮。遺址中發現壹塊方磚,上面寫著十二個揚子篆字,寫著“夏陽符離宮令天地無限”,也表現了當時的其他盛況。
祖墳西北約四公裏,現為衛東東鄉高門村,司馬遷首訪之地,西北六公裏許村,仍多姓童、馮,相傳為“漢太師”。祠堂大門上有“漢太師遺祠”的碑文。
苗文
韓城文廟位於韓城市金城東端向雪北部,是壹座元明時期的建築群。明朝統壹編年史“洪武四年(1371年)韓城龔雪在原址重修”。雖然歷經幾代重建,但寺內主要建築的結構造型基本保持不變。是13世紀以來陜西省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紀念建築群。
進入向雪不到200米,有兩座牌樓,牌樓標題分別為“德培天地”和“道館古今”。也就是文廟所在地。從“仙官”“聖渠”入文廟。南縱盤龍照壁為琉璃龍壁,長17米,高4.2米。建於明朝萬歷年間,門前有“星門”。兩邊有龍鳳,上面掛有匾額,上書“文廟”二字。
孔廟建築群由四個庭院組成。第壹個院子是從淩興門到薊門。院內有壹個半池,呈半圓形,四周用石柵欄圍著。有壹座石橋通往戟門。東側有“梳妝亭”,西側有“支宅所”,有6個牌亭,記錄了明清時期的重建概況。庫珀高聳在庭院裏。傳說是元明時期種植的。
第二個庭院由薊門和大成殿組成。大成殿建在平臺上,橋臺用石柵欄圍起來。雕刻壹張平面紙。前廊3間,西寬5間,大成殿深4間。灰布筒琉璃瓦的方心倚在山頂單檐上,建築雄偉。殿內東西兩側各有13間。北面有角門,殿後被花墻隔開。它與北面的明倫殿壹起構成了第三庭院。明倫堂創建於明朝洪武四年。這種三代學派是以明朝的人倫為基礎的,後人借鑒。大殿兩側,有兩個東西,分別是碑林、管酒司和管書司。穿過明倫殿,在北面的高臺上形成第四個院落,就是“尊經閣”。尊經閣是藏經的地方。平臺高3.5米,花墻環繞,歇息於山頂,重檐。東西兩側都有翅膀。
解放後,為了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省文化局撥款進行修繕,使這壹群已經破敗不堪的古建築獲得了新生,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438至0977。現在它已經成為人們參觀的壹個景點。
普照寺
吳村,昝村鄉,位於市區東北10公裏處,始建於元代。有三個寬廳和兩個深廳。它坐落在山頂上,為灰布板瓦的單檐,平面面積為65,438+0,000平方米,結構精美。雄偉壯麗。門外有兩座城墻建築,是城內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築之壹。大殿裏有五尊彩塑泥塑像;中間是釋迦牟尼鍍金像,高約4米,造型典雅,雕刻精致;兩側是文殊、善賢、阿難、嘉偉等塑像。建在五村古寨十幾米高的高臺上,廟門朝南,居高臨下。廟前有文水自西向東流經南至咱村,註入黃河。周圍是平原和肥沃的田野,它位於黃河岸邊以東約五公裏處。有古開化寺遺址,樹木蔥郁,風景如畫。該寺得名於佛教語言中“佛光普照”的意思。1957年3月31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