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哪些成語來自寓言故事

哪些成語來自寓言故事

開卷有益 ( kāi juàn yǒu yì )

解 釋 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收獲。打開書本,總有益處。 常用以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出 處 晉·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指讀書總有好處

示 例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朕不以為勞也。”

反義詞 讀書無用

近義詞 開卷有得

典 故

這個成語來源於《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禦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壹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壹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壹千卷,是壹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於這麽壹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壹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禦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麽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麽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壹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禦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在這個信息化的世界裏,讀書是我們獲取知識的只要途徑之壹。多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量,豐富我們的文學修養,對日後的說和寫都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的知識就像水庫,大量的閱讀使我們的水庫能夠保持儲存大量的知識,而我們在補充知識的同時,知識也在不停的往外泄漏。這時,如果我們停止讀書,或者讀的書少了,水庫的水很快就會枯竭。只有不停的、豐富的課外閱讀,才能使自己的知識見見豐富,而不會大量流失。大量的知識可以給妳的作文提供足夠的素材,不然妳憋半天也就才寫出那麽幾句毫無疑義且重復羅嗦的話。世事無絕對的,關鍵在開卷人的心了。

凡事都有兩面性,關鍵要在什麽情況下才能說是好還是錯!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就會增長知識。毛主席熟讀兵書,才可以讓新中國成立的。

世界名人培根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沈,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這諸多意思,可壹言以蔽之:開卷有益。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

的這麽多知識呢?如果沒有了知識,我們怎樣辨別人們誰是誰非呢?

書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文化的結晶。讀書,可以徹悟人生道理;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的豐富詞語去寫作文呢?

馬克思開卷,獲益甚多。他寫《資本論》時,就讀了壹千余冊的自藏書,還到大英博物館看了三間房子的書。如果馬克思不開卷讀書,可能就寫不出《資本論》來了。

目 博而不精

發 音 bó ér bù jīng

釋 義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出 處 《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博而不精”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常識廣博而不精深。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於世。他的兒子鄭眾,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後來,鄭眾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眾當官後,在公務之余給壹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並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註。後來,終於完成了《左氏春秋》的註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後,和另壹位經學家賈逵所註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註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為經書作註外,又兼註《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著聽課,後面列壹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後,也準備註壹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眾的註本後評價說:“賈逵的註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註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註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註了。

詞 目 百發百中

發 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釋 義 1.每次都命中目標,形容射箭或射擊非常準。

2.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決不落空。

歇後語:靶場上的老黃忠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

近義詞 彈無虛發、百步穿楊、百無壹失

反義詞 無的放矢、百不壹存

燈 謎 弼;神槍手

出 處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示 例 回見子牙,叩頭在地:“丞相妙計,~。”(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六回)

“百發百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射壹百次,中壹百次,形容箭無虛發。泛指射擊技術高明,每發必中;也比喻對事惰的預料有充分把握,從不失算。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壹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壹旦被秦占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壹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從前,楚國有壹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壹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壹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壹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裏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妳竟說可以教我射了,妳為什麽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妳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不過妳有沒有想過,妳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休息,等壹會疲倦了,壹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妳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妳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壹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妳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

白起聽了,笑著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麽會不能取勝呢?”

於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詞 目 捕風捉影

發 音 bǔ fēng zhuō yǐng

釋 義 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反義詞:鐵證如山、證據確鑿

出 處 《漢書·郊祀誌》:“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說話做事沒有事實根據

近義詞 望風捕影、無中生有、道聽途說

歇後語 瞎子捉迷藏;飛機上張網

燈 謎 攝影師

示 例 對於~的流言,我們切不可輕信。

“捕風捉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切的事實根據,或無事生非。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郊祀誌下》,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谷永,字子雲,長安(在今陜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麽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麽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壹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壹樣;可是,妳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壹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壹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藥,結果壹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幹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詞 目 必恭必敬

發 音 bì gōng bì jìng

釋 義 恭、敬:端莊而有禮貌。形容態度十分恭敬。

出 處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示 例 他~地書遞給了老師,請求解答兩個疑難問題。

典 故

這個成語來源於《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罹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後壹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壹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壹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壹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壹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麽盜寇,讓妳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為王後;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裏。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壹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壹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由於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後來演化為“畢恭畢敬”,也有寫作“必恭必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