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橋的另壹個名稱叫西陵,有人說:就是蘇小小結同心的地方。
等到看見方子公的詩說道:“‘數聲漁笛知何處,疑在西泠第壹橋。’陵字寫作泠,恐怕是蘇小小寫錯了。”
我說:“不用管它,只是寫成西陵更好。而且白公的斷橋詩也說‘柳色青藏蘇小家’,斷橋離這裏不遠,難道不能借作西泠的故事嗎?”過去趙王孫孟堅子固常在武林作客,正趕上菖蒲節,周公謹和好事者邀請子固到西湖遊玩。
酒喝多了以後,子固摘下帽子來,用酒把洗濕的頭發烘幹,坐在地上叉開兩腿吟唱《離騷》,就像旁邊沒有人壹樣。傍晚的時候進入西泠橋,匆匆地看孤山,使船靠岸停在茂密的樹中間,指著長滿樹林的最幽靜的山麓處,瞪著眼大叫道:“這才是真洪谷子、董北苑的得意之筆呢。”
相鄰的船有幾十條,船上的人都特別驚嘆,以為他是上天派下來的真仙人。能夠得到山水趣味的,在蘇東坡以後,只見過這個人。
2. 文言文麋公張岱
原文: 萬歷甲辰,有老醫馴壹大角鹿,以鐵鉗其趾,設鞼韅其上,用籠頭銜勒,騎而走,角上掛葫蘆藥甕,隨所病出藥,服之輒愈。
家大人見之喜,欲售其鹿,老人欣然,肯解以贈,大人以三十金售之。五月朔日,為大父壽。
大父偉碩,跨之走數百步,輒立而喘,常命小傒籠之。從遊山澤。
次年,至雲間,解贈陳眉公。眉公羸瘦,行可連二三裏,大喜。
後攜至西湖六橋、三竺間,竹冠羽衣,往來於長堤深柳之下,見者嘖嘖,稱為“謫仙''。後眉公復號“麇公”者,以此。
白話譯文: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有個老醫生馴養了壹頭大角的鹿,用鐵把它的足趾鉗住,在身上裝置了鞍子和腹帶,套上籠頭,騎著它而行。在鹿角上掛上葫蘆藥罐,根據病人的需要拿出藥來,服藥的人都病愈了。
張岱的父親看到後,十分高興,想買那頭鹿,老人也十分高興,答應賣給他,於是,張岱父親就用三十金買了下來。五月初壹,帶來為張岱祖父張汝霖祝壽。
張汝霖身材高大魁梧,騎在鹿上走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66237上幾百步,鹿就停下喘氣了。張汝霖常讓童仆拉著它,跟著他在山林遊玩。
第二年,張汝霖到了松江府,就把它贈給了陳眉公陳繼儒。陳繼儒很瘦弱,騎著鹿能走二三裏,極為高興。
後來陳繼儒帶著這頭鹿到西湖六橋、三竺壹帶,他戴著竹子做的帽子,穿著道士穿的衣服,往來於長堤的柳樹之下,看到的人都嘖嘖稱奇,稱他為“謫仙”。後來陳繼儒又取了個“麋公”的號,就是這麽來的。
擴展資料: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文學家。
出生於官宦之家。壹生未曾做官,過著落拓不羈、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
自稱“少為紈禱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童孌,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事,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自為墓誌銘》)。 明亡後,“無所歸止,披發入山,為野人”(《陶庵夢憶序》)。
清康熙初,參與編修《明史紀事本末》。著作頗豐,以小品散文著稱。
有《螂媛文集》《石匱書後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數種行於世。 百度百科-麋公。
3. 張岱的文言文翻譯《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這壹天晚上八點左右,我劃著壹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空與雲層,遠山與湖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湖心亭的壹點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和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壹同喝酒。
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名,(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來岸邊下船時,船夫自言自語說道:“不要說相公您癡迷,還有和您壹樣癡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嶽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壹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
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
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盡力壹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壹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漸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譯文 (按照)舊例,(我)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道:“今年暗漲潮啊!”年年(都)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嶽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壹起。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壹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壹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壹點,(浪花)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像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漸漸又靠近了壹點,(潮水)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蹦跳起來像百萬頭雪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壹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壹起,沒有壹頭敢落後,拼命爭先。又靠近了壹點,(浪潮)像颶風壹樣逼來,水勢(就像)將要拍打著岸而上。
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盡力壹撞,水花沖擊射開,濺起幾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臉都被打濕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轉翻滾,被白洋山壹擋,潮水好像十分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蕩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飛舞,看的人心驚目眩。(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驚目眩,坐了好長時間,神色才恢復平靜。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蕩而起。”白洋山在這兩座山之外,(但)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麽呢?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高祖天復,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仆卿。
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1571)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廣西參議。
父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張岱的出身,又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被舅父誇為“今之江淹”。
天復、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誌》《會稽誌》及《山陰誌》,“三誌並出,人稱談遷父子。”(《家傳》)(下引張岱詩文及評論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鹹淳點校的《張岱詩文集》者,均只註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同上)至老,手不釋卷。
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陶庵夢憶韻山》)。張氏三世藏書,岱“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卷。”
(《陶庵夢憶三世藏書》)張岱的出身,還是壹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
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家傳》)張氏從汝霖起,自蓄聲伎,講究此道。
耀芳“教習小蹊,鼓。
4. 歐陽文公忠集文言文翻譯中的
做官做到將相,富貴之後返回故鄉,這從人情上說是光榮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時候,困居鄉裏,那些平庸之輩甚至小孩,都能夠輕視欺侮他。就像蘇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禮遇,朱買臣被他的妻子嫌棄壹樣。可是壹旦坐上四匹馬拉的高大車子,旗幟在前面導引,而騎兵在後面簇擁,街道兩旁的人們,壹齊並肩接踵,壹邊瞻望壹邊稱羨,而那些庸夫愚婦,恐懼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對車輪馬足揚起的灰塵,十分後悔,暗自認罪。這麽個小小的士人,在當世得誌,那意氣的壯盛,以前的人們就將他比作穿著錦繡衣裳的榮耀。
只有大丞相魏國公卻不是如此,魏國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魏國公年輕時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當了大官。全國的士人們,聽聞他傳下的風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謂出將入相,富貴榮耀,都是魏國公平素就應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著僥幸得誌於壹時壹事,出乎庸夫愚婦的意料之外,為了使他們害怕而誇耀自己。如此說來,高大的旗幟,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光榮,玉圭官服,也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富貴。只有用恩德施於百姓,使功勛延及國家,讓這些都鐫刻在金石之上,贊美的詩歌傳播在四面八方,使榮耀傳於後世而無窮無盡,這才是魏國公的大誌所在,而士人們也把這些寄希望於他。難道只是為了誇耀壹時,榮耀壹鄉嗎?
魏國公在至和年間,曾經以武康節度使的身份來治理過相州,便在官府的後園建造了壹座“晝錦堂”。後來又在石碑上刻詩,贈送給相州百姓。詩中認為,那種以計較恩仇為快事,以沽名釣譽而自豪的行為是可恥的。不把前人所誇耀的東西當作光榮,卻以此為鑒戒。從中可見魏國公是怎樣來看待富貴的,而他的誌向難道能輕易地衡量嗎?因此能夠出將入相,辛勤勞苦地為皇家辦事,而不論平安艱險氣節始終如壹。至於面臨重大事件,決定重大問題,都能衣帶齊整,執笏端正,不動聲色,把天下國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穩,真可稱得上是國家的重臣啊。他的豐功偉績,因此而被銘刻在鼎彜之上,流傳於弦歌之中,這是國家的光榮,而不是壹鄉壹裏的光榮啊。
我雖然沒有獲得登上晝錦堂的機會,卻榮幸地曾經私下誦讀了他的詩歌,為他的大誌實現而高興,並且樂於向天下宣傳敘述,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
5. 石碏諫衛莊公(文言文翻譯)石碏勸諫衛莊公說:“我聽說父親疼愛子女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正道,不使他們走上邪路。
驕橫奢侈,荒淫放縱,就會走上邪路。驕奢淫逸四種習慣都有,這是過分寵愛他們所造成的。”
自古以來許多父親都知道疼愛子女,卻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於使他們危害他人,自取滅亡,這樣的事例還少嗎?疼愛子女,就應當教育他們,培養他們成人。疼愛他們卻讓他們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愛他們呢?疼愛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說:“孩子小,不懂事,等他們長大後再來教育他們。”
這就好比種了壹棵不正的樹苗,說等到樹木長大後再來修剪它,那樣費力不更多嗎?又像打開鳥籠把鳥放走之後再去捉鳥,解開韁繩把馬放走之後再去追它,與其這樣,哪如事先就不放開鳥和馬呢?《禮記·曲禮》說:“對於小孩子供駭垛較艹記訛席番蘆,要經常關註教導他,不要讓他學會說假話和誑騙。”又說:“孩子從小要養成好的習慣,站立的時候壹定要中正,不要斜著身子去傾聽。”
又說:“如果有長輩與妳握手,妳就要用兩只手奉長輩的手。如果長輩俯下身和妳說話,妳要將自己的嘴用手當住壹點,然後再恭敬地說話。”
6. 日月溯 張岱 文言文翻譯《日月湖》是描寫清初寧波月湖風光的壹篇佳作,景中寓情,議中含情,情景交融,感情騰挪跌宕,時間上古今跨度大,空間上角度跳躍快,這壹切均源於作者內心的激蕩澎湃。
張岱將湖光水色之美、家國興衰之嘆、人生起落之悲以及濃濃的懷舊情結都匯聚在《日月湖》之中,可謂“納須彌於芥子”,方寸之中蘊蓄無限。《日月湖》是壹個消亡的時代的風華,是小品文的極致,是壹朵藏在浩瀚書頁之間、雕謝零落的花。
原文
寧波府城內,近南門,有日月湖。日湖圓,略小,故日之;月湖長,方廣,故月之。二湖連絡如環,中亙壹堤,小橋紐之。日湖有賀少監祠。季真朝服拖紳,絕無黃冠氣象。祠中勒唐玄宗《餞行》詩以榮之。季真乞鑒湖歸老,年八十余矣。其《回鄉》詩曰:“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孫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歸老,不為早矣,乃時人稱為急流勇退,今古傳之。季真曾謁壹賣藥王老,求沖舉之術,持壹珠貽之。王老見賣餅者過,取珠易餅。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慳吝未除,術何由得!”乃還其珠而去。則季真直壹富貴利祿中人耳。《唐書》入之《隱逸傳》,亦不倫甚矣。月湖壹泓汪洋,明瑟可愛,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圍湖岸,亦間植名花果木以縈帶之。湖中櫛比者皆士夫園亭,臺榭傾圮,而松石蒼老。石上淩霄藤有鬥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縉紳,田宅及其子,園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園亭亦聊且為之,如傳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羅館亦僅存娑羅而已。所稱“雪浪”等石,在某氏園久矣。清明日,二湖遊船甚盛,但橋小船不能大。城墻下趾稍廣,桃柳爛漫,遊人席地坐,亦飲亦歌,聲存西湖壹曲。
譯文
寧波府城裏面,靠近城南門的地方,有個日月湖。日湖是圓形的,稍微小點,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長形的,面積稍大,所以叫“月湖”。兩個湖連在壹塊就像壹個圓環,中間隔著壹道湖堤,小橋像紐帶壹樣跨在上面。日湖邊上有賀少監(賀知章,做過少監的官職)的祠堂。賀知章的塑像身著寬長的朝服,壹點都沒有黃冠(戴黃帽子的人,指詩人)的架勢。祠堂中刻著唐玄宗為他寫的《餞行》詩,表示他的榮耀。賀知章請求回鑒湖老家養老,當時已經八十多歲了。他的《回鄉》詩說:“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孫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當時人卻稱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傳。賀知章曾經拜訪壹個賣藥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壽的方法,拿壹個珍珠送給他。老者看見賣餅的人路過,就用珍珠換了餅吃。賀知章不好意思開口,非常懊惱悔恨。老者說:“吝嗇的毛病沒有除去,長生的辦法從哪來呢!”於是把珍珠還給他走了。這麽說賀知章只不過是壹個追求富貴利祿的人了。《隱逸傳》寫進《唐書》,也算是很不倫不類了。月湖壹湖浩蕩的湖水,明亮閃耀惹人可愛,直通南城。
城下面種植的桃樹柳樹密密麻麻,不滿在湖岸四周,中間也種植了名花果木來穿插。湖中麟次櫛比的都是官人們修的園亭,樓臺都已傾斜破敗,而松樹石頭依然蒼翠悠久。石頭上的淩霄藤有像鬥壹樣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四明壹代的官宦世家,田宅留給後代,園亭自己享用(意思是死後埋葬於此)。噴泉樹木石頭,大多暮楚朝秦(經常變換風格),所以園亭也姑且這樣,就像驛館衙門。屠赤水娑羅館也只剩下娑羅壹個了。所謂的“雪浪”等石頭,在其中壹家的園林裏面很久了。清明時節,兩個湖裏的遊船非常多,但橋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城墻下走得稍遠壹點,桃花爛漫柳樹成蔭,遊人席地而坐,壹邊飲酒壹邊唱歌,有壹首歌被錄入《西湖》裏面。
7. 管仲貴公文言文翻譯從前,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擺在第壹位,只要出於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來的。
(周公的兒子)伯禽(封為魯國國君),將要赴任時,(向父親)請教用來治理魯國的方略,周公說:"(為政要考慮)利民而不要(只考慮)利己。"楚人遺失了弓箭卻不肯去尋找,他說:"楚國人遺失了弓箭,(必是)楚國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聽到這話,說:"去掉'荊楚'這壹國別就好了。"老聃聽到孔子的話,說:"去掉'人'這壹限制就好了。"所以說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夠偉大了,生育了萬物,而不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子女;使萬物生長,而不把它們據為己有,萬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澤,享受天地的利益,卻不知道這些是從哪裏來的。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齊桓公去問候他,說:"仲父您的病,更加沈重了,國內百姓都已經無法避諱這件事,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
管仲回答說:"以前我盡心竭力,還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國家的人選,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麽能說得出呢?" 齊桓公說:"這是國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點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說:"您打算讓誰擔任宰相呢?" 齊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
管仲回答說:"不行。我和鮑叔牙交情很好,鮑叔牙的為人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樣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壹旦聽到別人的過錯,壹輩子也不能忘記。"齊桓公說:"不得已的話,那麽隰朋可以嗎?"管仲回答說:"隰朋的為人,對勝過自己的人賢人追羨不已,對趕不上自己的人則勸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趕不上黃帝為羞愧,對趕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對於國政,細枝末節不去過問;他對於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對於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壹定要我推薦宰相人選的話,那麽隰朋是合適的。"壹國的宰相,可是個大官。當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聰明。所以說大工匠只註意總體設計,而不親自揮斧弄鑿;大廚師只著意調和五味,而不親自撥弄鍋碗瓢盞;大勇士只指揮戰鬥,而不親自臨陣鬥毆,正義的軍隊只征討叛逆而不騷擾百姓。齊桓公厲行公正;摒棄個人愛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的管仲,終成五霸之首;而齊桓公徇私情呵護自己所愛,任用諂諛之人豎刀,以至死後屍身腐爛得蛆都爬了出來還不得下葬。
人小的時候愚笨,長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聰明了卻用私情,還不如愚笨卻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還想穿戴整齊,利欲熏心還想出以公道,貪婪暴戾還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況凡人呢!)
8. 張岱《劉侍郎除弊》文言文翻譯劉大夏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前往北邊處理兵餉糧草問題。
尚書周經對他說:“府倉糧草宣告缺乏,大半 的糧草是有權勢家族的子弟在經營,妳向來與他們個性、意見不合,這次前去恐怕免不了會因為個性剛直招禍。”劉大夏說:“處理天下事,憑借道理不依仗權勢, 安定天下事在於實地處理不在於遠謀,待我到後解決。”
劉大夏到達後,整天召集邊塞的百姓了解情況,終於了解了個中原因,想出了治理的辦法。有壹天,他派人 在各交通要到四處張貼榜文,昭告天下:“某個糧倉缺幾千石糧食,每石按照官價收購,邊疆內外的官民客商,只要願意上報的,糧食從十石以上,糧草百束以上, 都準許買賣,即使是官宦子弟,也不受限制。
不到兩個月,府倉儲積有余,老百姓也有了多余的錢財。原來塞上必須擁有千石米粟、萬束柴草才得收進。
因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縱市場,獲取厚利。從劉大夏確立這項糧草收購法令後,有糧草的百姓都自己上報,不需要權貴包辦買賣到足夠數量,然後湊整數上交。
延續了幾十年的 弊端,壹下子就革除了。
9. 張岱硚園文言文翻譯砎園,水盤繞縈回其中,而充分利用了水,但是園子的布局安排又仿佛沒有水。主建築壽花堂,以堤、小眉山、天問臺、竹徑為界。曲折悠長,這是利用了水。
內宅部分,以霞爽軒、酣漱閣、長廊、小曲橋、東籬隔離開,非常幽深,這也是利用了水。
砎園面對著龐公池,以鱸香亭、梅花禪房截斷,顯得安靜而閑遠,這又是利用了水。
砎園沿著城墻壹帶修築,以貞六居、無漏庵、菜園及鄰居小戶遮護,幽靜而安閑。對水的利用也算到極致了。而水的神色意旨還是歸於龐公池的水。龐公池,別人拋棄,我則充分利用,使之專壹地映襯砎園,仿佛眼睛再也不看別人,衷腸不為他人所牽轉,嘴不應答別人。臥龍山蜿蜒遊動,多次曲折而欲親近龐公池水,而龐公池水仿佛都不看它壹眼。人家都說砎園善於用水,而最終得水之大力。我祖父在的時候,砎園極其華麗。有壹次兩個老人在園中盤桓賞玩,其中壹個說:竟然是蓬萊仙居壹樣啊。另壹個老人啐他說:那邊哪有這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