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浙東學派中以呂祖謙為首的金華學派提倡經世致用,主張治經史以致用,反對當時的理學家奢談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學。但金華學派對朱陸理學的爭執卻采取了調和折衷的態度。而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把經世致用之學與功利之學結合起來,對理學的空談,作了猛烈的批評。
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學大興,形成了壹股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颙、顏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學者在總結明亡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感明季學風的空疏不實,對國家、民族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書生徒講義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國家者”。他們要求學術反虛就實,提倡經世致用的真學問和“以實為宗”的新學風。他們學風的特點是:務當世之務,康濟時艱,反對脫離社會實際;勇於任事,不務空談,“生存壹日當為民辦事壹日”;致力於創新,絕不蹈襲古人;實事求是,註重調查研究。他們的研究範圍,幾乎涉及社會問題的壹切方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邊疆、地理、人情、風俗、自然科學等等,“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他們以社會問題為中心,在救世濟時的思想指導下,提出了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各種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揭露封建專制君主的罪惡,並提出了壹些帶有初步民主啟蒙因素的主張,如黃宗羲“公其是非於學校”、顧炎武“庶民幹政”的主張。②經濟上,針對封建的土地兼並,提出了各種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這些辦法都貫串著“均田”的精神。他們提出的“均田”雖與農民起義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現出對農民問題的關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們激烈地批判束縛思想的科舉制和八股時文,註重學校教育,要求培養出真正有學問有實際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學上,他們各有所宗,各有所創,呈現出思想活躍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侵略日益加深,國家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重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經世致用之學,再度興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龔自珍以及稍後的康有為。他們以今文經學為主幹,繼承和發展了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精神,借經書的所謂“微言大義”發揮自己社會改革的主張。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出自儒家的“經世致用”之學從先秦至清
近代常用於清末的歷史背景下.屬於壹種主張,或者價值觀.當時的清王朝積貧積弱,外夷入侵,要何去何從有大致兩派,壹派堅持舊的傳統,抵抗便宜好用的洋貨,痛恨洋務派,卻無法抵抗洋貨的蔓延.另壹派屬於洋務派,即所謂"新派",講究"師夷長技以制夷",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包括技術,經營模式,科學文教等等.洋務派的觀點就是要"經世致用",要實際操作,學習新的有用的東西,不管是否顛覆傳統,反正要實際.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