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泰山為什麽能成為歷代帝王的封禪地?

泰山為什麽能成為歷代帝王的封禪地?

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古代先民山嶽崇拜的起源,最遲不會晚於以農業為主的仰韶文化 時代 (距今約六千壹百年至四千四百年)。(註:詹鄞鑫.神靈與祭祀[M].南京:江蘇古籍 出版社,1992.66.)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便出現有多處對於大山崇拜和祭祀的 記載。蔔辭中,山神很多,並且出現了數山合祭的現象。(註:參見詹鄞鑫.神靈與祭祀 [M].“殷代的山川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7.)周代是我國禮儀制度開始 完善的時代,也是對於山嶽祭祀禮儀制度化的時期。首先,在周代,人們對於山嶽崇拜 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認為山川是神靈,倘若不認真祭祀就會帶來災禍:“山林、川谷 、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註: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祭法第二十 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1.670.)“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註:十三經註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75.)“山有朽壞而崩, 可若何?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註:十三經註疏·春秋左傳正義[M]. 北京:中華書局,1980.1901~1902.)其次,在山川祭祀方面,有了嚴格的規定,宗周 與諸侯祭祀的山川各不相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 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註: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王制第五[M].北京:中華書局, 2001.173.)周王在名義上擁有天下,而諸侯只擁有自己的領土,因此,周王可以祭祀天 下所有的名山大川,諸侯只能祭祀自己領土上的山川。另外,春秋戰國時期,在大壹統 觀念的 影響 下,周人在中央四方九州各選壹座名山,稱為“五嶽”、“九鎮”,同時, 又選四大川與四方配合,稱為“四瀆”。不過,五嶽作為壹種制度的確立還有壹個漫長 的歷史發展過程,直到漢代,五嶽制度才成為定制。(註:在《尚書·舜典》中,已有 東南西北四嶽的記載。對此“四嶽”,另有史書記載說,堯時命羲和氏的四個兒子分別 管理四嶽,羲仲為東嶽長官,羲叔為南嶽長官,和仲為西嶽長官,和叔為北嶽長官,此 四嶽不是山名,而是主管方嶽的官吏職稱。在《禮記·王制》中出現了五嶽的說法,但 沒有明確說出是哪五座山。《爾雅·釋山》對五嶽有兩種解釋: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 嶽,霍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邵晉涵《爾雅正義》又說:“冀州之霍山 ,與泰衡華恒嵩高,漢初相承為五嶽也;泰華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嶽也。”《漢書 ·郊祀制》載,漢宣帝神爵元年(61年)頒發詔書,確定以東嶽泰山、中嶽嵩山、南嶽天 柱山、西嶽華山和北嶽恒山(河北曲陽)為五嶽。至此,五嶽制度成為定制。其後,又改 湖南的衡山為南嶽,隋以後也成定制。明代開始,又把北嶽改為今山西渾源的恒山。對 於五嶽,顧頡剛先生在其《史林雜識》壹書(中華書局,1977年)中認為:“四嶽者,姜 姓之族之原居地,及齊人、戎人東遷而徙其各於中原,是為西周時事,為民族史及地理 誌上的 問題 。五嶽者,大壹統後因四嶽之名而擴充之,且平均分配之,視為帝王巡狩所 至之地,是為漢武宣時事,為 政治 史及宗教史上之問題。”)

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其稱呼最初見於《詩經·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 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註:十三經註疏 ·毛詩正義·魯頌[M].北京:中華書局,1980.671.)這也是最早見諸於典籍中對泰山高 聳雄偉感受的記述。在後來的典籍中,泰山還被稱作“岱”(岱山、岱宗),如“海、岱 惟青州”(註: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禹貢[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7.)、“河 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註:十三經註疏·周禮註疏·職方氏[M].北京:中華書局 ,1980.861.)。《說文解字》:“岱,太山也,從山,代聲。”(註:許慎.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1963.190.)關於泰山崇拜,較為詳細的記載出現在《禮記·王制》 中:

天子五年壹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 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誌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 ,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 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 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 。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南巡守之禮。十有壹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如西巡守 之禮。歸假於祖禰,用特。(註: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王制第五[M].北京:中華書局 ,2001.165~166.)

過去,人們在引證這段文字來說明泰山崇拜時,壹般只從其中摘取與泰山有直接關系 的前幾句話。我之所以把這段文字全部摘引下來,是因為《禮記》所記載的這段文字與 古代帝王的巡守制度有關,從這段文字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巡守制度的全貌以及泰山在巡 守制度中的地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段文字不僅記載了東巡泰山(岱宗)的情況,而 且是把東嶽泰山與其他三嶽並列在壹起,只是巡守的時間不同,禮儀是完全壹樣的,這 說明當時泰山的地位與其他三嶽是並列的,還沒有出現後來的泰山地位上升而成“五嶽 獨尊”的局面。在《尚書·舜典》中,也有幾乎壹樣的記述:“歲二月,東巡守,至於 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禮,五玉,三帛,二 生,壹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 西嶽,如初。十有壹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歸,格於藝祖,用特。”(註:十 三經註疏·尚書正義·舜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7.)

巡守(亦寫作“巡狩”),又稱作巡省、巡幸、巡遊等,是指古代帝王巡視地方與邊疆 的活動過程。巡守“起源於上古軍事民主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對各地的武裝巡視活動,是 威服四方、強化聯盟的主要方式”。在先秦時期,巡守“逐漸演變成君主對部落、方國 以及諸侯封國巡察、征伐的政治軍事活動,並成為控扼天下、鞏固王權的重要舉措。” 從春秋到秦漢,在儒家“天子非展義不巡狩”思想的指導下,巡守逐漸制度化和禮儀化 ,其包含的文化意蘊也更加廣博和深遠。(註:參見何平立.巡狩與封禪[M].濟南:齊魯 書社,2003.2~3.)

 二、泰山崇拜與封禪大典

與巡守是把四嶽作為祭祀的對象相比,在封禪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顯出來。封禪 與巡守制度有著淵源關系,是山嶽祭祀禮儀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禪大典在古人心目中的 地位,我們從壹個例子可窺見壹斑: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曾講到,他的父 親司馬談因故沒能隨從漢武帝封禪泰山,因而抱憾終生,直到臨終前,還“執遷手而泣 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註: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2.3295.)由於沒能親歷封禪大典, 其痛心疾首、無限悔恨之狀,歷歷在目。

“封禪”壹詞,始見於《史記》,《史記》的《封禪書》和《齊太公世家》中都有關 於“封禪”的記述。(註:《史記·封禪書》中說《管子》壹書有《封禪篇》,但流傳 至今的《管子》中沒有《封禪篇》,或許是流傳中亡佚了。另外,司馬相如有《封禪文 》。據有的學者 分析 ,《封禪文》的寫作時間早於司馬遷的《封禪書》,但《封禪文》 過於簡約,《封禪書》記載詳悉。《封禪文》和《封禪書》是中國古代典籍中保留下來 的最早的封禪著述。)何謂“封禪”,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作過如下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 曰禪。言禪者,神之也。《白虎通》雲:“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 印璽也。”《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 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註:司馬遷.史記·封禪書[M].“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1982.1355.)

據此,我們可以對封禪有如下兩點認識:首先,封禪的方式是在泰山頂上築壇以祭天 ,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禪的目的是“報天之功”、“報地之功”、 “報群神之功”。《史記·封禪書》記載,在秦以前有72個帝王曾行封禪之事,不過, 司馬遷自己也只提到12個帝王,而且還多語焉不詳,敘述模糊。也有學者認為,所說72 帝只是約數,極言其多。自秦以來,正史所載,秦漢唐宋諸朝均有帝王親臨泰山封禪。 明清兩代,雖然不稱封禪,但帝王或遣官員代祭,或親臨拜祭,對於泰山的禮遇始終不 衰。

如此隆重的帝王封禪大典,為什麽非要選在泰山舉行呢?(註:幾乎所有的帝王封禪均 在泰山,但也有例外。周武王克商後,曾封祭嵩山,這是先秦封禪典禮的唯壹實錄。司 馬遷之後,也有封禪諸嶽的例子,如武則天曾登封嵩嶽少室山,並改元萬歲登封。參見 何平立.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M].濟南:齊魯書社,2001.72-73.)這與泰山在中國文化 史上所占據的特殊地位有關。

泰山所在的齊魯大地,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壹。1966年在泰山以東的新泰市 烏珠臺發現了“智人牙”化石,1981年又在沂源縣騎子鞍山發現了距今四五十萬年的猿 人化石。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這壹地區更形成自己的文化發展序列,即: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典型龍山文化。北辛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5400年,典型遺址在泰山以南的 滕州。泰山之陽的大汶口文化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由母系向父系過渡時期的代表,大汶 口文化時期的生產工具制作精良,生產力水平明顯增強,家畜飼養業興旺,工藝技術方 面有相當高的水平,大汶口人的 經濟 生活水平較之仰韶文化明顯提高。在大汶口文化的 莒縣陵陽河和寧陽堡頭遺址中曾發現六個刻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考古學界認為是我國 現行文字的遠祖。其中下面這個圖像文字,引起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們的 極大興趣:

在山東莒縣陵陽河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圖像文字(註:采自郭沫若主編.中國史 稿[M].(第壹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06.)

對於這個文字的解釋在學術界存在著分歧,其中有壹種觀點認為,這個文字代表著古 人對於太陽的崇拜和對天、地(山嶽)的崇拜結合在壹起,統壹進行祭祀——祭天。(註 :逄振鎬.東夷文化史[M].北京:中國 社會 科學 出版社,1995.285~287.)更有壹種觀點 直接把它與泰山聯系起來,認為它既然是代表壹種語義的意符文字,其語義應該與“敬 天”的宗教觀念有關,分析該意符文字,***分為三個部分:其上是壹個圓圈,形同太陽 ,喻意上天;中間是人為的燃燒火焰;最下面是“山”的形象體。整個符號可以這樣理 解:人們選擇大地上山的最高處,點燃起壹堆熊熊燃燒的大火,與上天的太陽光交相互 映,從而表達對“上天”的膜拜和祈求,或者要稟告什麽。因此,把它看成遠古人們祭 天的符號似乎更為準確。同時,這也從事物發展的角度印證了《尚書》、《禮記》等對 泰山封禪的記載和傳說。(註:崔秀國、吉愛琴.泰岱史跡[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 87.174~175.)總之,這些文字的出現,標誌著壹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大汶口文化之後 作為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文化典型的龍山文化,就在泰山北面的章丘城子崖首先發現並被 命名。山東龍山文化的生產水平較高,以漆黑發亮的蛋殼陶為代表的制陶術、冶金術水 平極高,對周邊地區的龍山文化有重大影響。因此,泰山的歷史地位,歷來為學者們所 頌揚。清末學者章太炎認為,泰山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 現代 學者楊向奎也指出,泰 山壹帶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夷夏部族皆不遠於此。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泰 山這個“大文物”在中華文明史上是有過特殊地位的。(註:參見崔秀國、吉愛琴.泰岱 史跡[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12.)

進入商周時期,泰山地區的歷史文化仍然經久不衰,該地區繼續成為當時的政治、經 濟、文化中心之壹。西周滅商以後,非常重視以泰山為中心的山東地區,分封周公的長 子伯禽在泰山以南建立了魯國,又把功勛卓著、德高望重的姜子牙封在泰山以北建立了 齊國,從而使這裏的經濟、文化又得以高速發展。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是世界上第壹大 城市,《戰國策·齊策》中有這樣壹段描寫:“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 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 摩,連衽成幃,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誌高而揚。”(註:劉向集錄.戰國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37.)從中可以想象出當時經濟的繁盛景況。這壹時 期在齊魯大地還出現了眾多的思想家、 教育 家和軍事家,如孔子、孫武、孫臏、孟子、 墨子、鄒衍等,齊國的“稷下學宮”更是這裏文化發達、思想活躍的具體體現。秦漢以 後泰山周圍經濟、文化的發展,就無需贅述了。

泰山特殊地位的形成,除上述文化因素外,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視 。泰山矗立在山東省的中部,泰山的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 嶽。(註:在五嶽中,泰山的高度僅居第三位,西嶽華山主峰2100米,北嶽恒山主峰201 7米。)泰山山脈綿延整個山東大地,《泰山道裏記》引鄭樵《通誌》雲:“濟南諸山其 北麓,兗州諸山其南麓,青齊海上諸山其左翼,河東之山其右翼也。”(註:聶劍光著 ·岱林、舟子、愚夫點校.泰山道裏記[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1.)但泰山的主 體還是指盤紆在泰安、濟南、長清、歷城的部分,其總面積約四百六十平方公裏。由於 泰山所處的華北大平原遼闊坦蕩,整體海拔較低,尤其是泰山主峰所在的泰安城海拔只 有25米,因而山的相對高度特別大,從泰安城望泰山,該山有壹種高山起於平野的浩然 氣魄。另外,與泰山相臨的山峰大都低於泰山300~400米,登上泰山環視諸山,確實有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的視覺感受。到戰國後期,我國的陰陽五 行學說形成後,出現了東方為“陰陽氣始動,萬物始生”的觀念,泰山位居東方,自然 便被納入了陰陽五行學說之中,成為“萬物之始”“交代之處”,更進壹步確立了尊崇 地位。

博大深廣、延續不斷的歷史文化,雄偉高聳、拔地通天的自然特征,得天獨厚、位踞 東方的地理優勢,形成了泰山特殊的地位。自秦始皇封禪泰山之後,西漢的武帝,東漢 的光武帝,唐代的高宗和武則天、唐玄宗,宋代的真宗等,都曾到泰山舉行過浩大的封 禪盛典。這壹種制度化的禮儀大典,在當時和後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民眾泰山 崇拜的形成和發展也必然會有影響。伴隨著帝王的巡守和封禪在泰山的舉行,對於泰山 崇拜的神靈化過程和泰山神的人格化過程也逐步完成,從而為民眾泰山信仰的興起和繁 盛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