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貢棗歷史

貢棗歷史

壹、清澗紅棗的歷史由來是怎樣的

清澗縣紅棗栽培有四千年歷史,以老舍古鄉王宿裏村千年棗林為證。

清澗縣地處黃河紅棗產區的中心,是公認的紅棗優生區,主要分布在縣境的黃河、無定河沿岸。據2002年統計,紅棗栽培面積達39.5萬畝,年產紅棗5.6萬余噸,創造產值1.68億元。

清澗狗頭紅 棗個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可溶糖、維生素、澱粉等含量遠遠高於其他地方。1995年被國家農業部第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

早在1968年,港澳同胞 給黨中央和 *** 主席寫信,指名要吃“祖國陜甘寧邊區清澗紅棗”,壹時傳為美談。

二、有誰知道內黃大棗的歷史淵源

內黃是我國農業大縣,國家生態示範縣,科技先進縣,國家命名的“中國紅棗之鄉”,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紅棗之鄉,中華尋根聖地,中州生態家園"。

內黃地處豫北黃河故道,紅棗栽培歷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就有大面積的棗林。是歷代帝王之貢品。

內黃縣素有”棗鄉“之美稱,種植面積45萬畝,600多萬株,年產鮮棗1.2億公斤,面積產量均為全國之冠。品種現有51個,以扁核酸產量最大,內黃大棗營養豐富,並富含果酸,十八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果酸含量為1.13%,為棗果平均含量的5陪多,維生素C的含量是柑桔的10倍,蘋果的75倍,尤其是含有的環磷酸腺苷等生物活性物質,棗做為壹種高級滋補果品早就被古代醫學所推崇,也被現代醫學所證明。

是名副其實的“百果之王”鮮食酸甜可口、幹食甜香味長,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譽。我們國家自古就有“每天三顆棗,永遠不會老”的諺語,為保健美食佳品,是歷代帝王之貢品。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時受到熱烈好評,被譽為“東方瑪瑙”。 內黃內黃,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文人墨客觸摸文化淵源、啟迪心靈感應的處女地,城市新貴崇尚自然、放縱心境、返璞歸真的理想地。

目前,內黃縣做為河南省無公害紅棗標準化示範基地,生產的紅棗已成為符合無公害標準的“綠色果品”。 在內黃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從古代采食果腹到後來種植,從古代給王進食之品到諸侯相互問候禮品,以至到儒家“三禮”(即喪禮、葬禮、祭禮)用品、明清時期皇室供品,再到後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有意識地大規模種植,棗作為果品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內黃大棗起源 內黃地處黃河舊道,因黃河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約公元前2500年前後,顓頊高陽氏,軒轅黃帝孫,昌意之子,建都於帝丘(今內黃縣梁莊鎮大城村),死後葬於東郡頓丘城門外廣陽裏中(今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西二帝陵)。

帝嚳高辛氏,黃帝之曾孫,顓頊族侄,顓頊之後繼為王,建都於毫(內黃縣毫城),死後葬於東郡頓丘城南毫陰野中(今內黃二帝陵)。《河南通誌》載:顓頊、帝嚳二帝陵在滑縣東北七十裏土山村,陵前有廟,廟為唐太和四年立。

三皇五帝”中高陽氏帝顓頊、高辛氏帝嚳的陵墓屹立於此充分佐證了內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這壹事實。 內黃因為光照充足,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能夠種植多種農作物,原始農耕文明也就在此孕育而生。

原始社會食物缺少,而內黃生長的大棗自然而然成為原始人果腹的重要食物。根據考古發現以及《史記》記載,大棗被人發現可以食用後,便壹直作為黍的替代品用以果腹,並且作為治病的藥物使用。

約公元前15世紀,帝太戊建都於毫(內黃毫城),歷三王,在毫城建都百余年, ,這就是中國第二個王朝,商朝。在此時期,內黃的大棗就作為貢品為殷商王室貴族所使用。

而後商遷都於殷墟安陽,內黃雖然不再是都城,但依舊處於殷殷商統治的的核心區域,拱衛殷商王朝長達600年。《詩經》在《詩·豳風·七月》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魏風》中有“園有棘,其實之食。”《小雅》中有“營營青蠅,止於棘。”

《秦風》中有“交交黃鳥,止於棘。”(棘,指的就是棗樹)。

由此可見內黃大棗在三千年前就已經作為王公貴族以及平民的必需之物成為雅頌民謠中的重要元素。 不僅如此,棗也作為重要的祭祀用品成為神聖之物。

《周禮·天官·籩人》裏講“饋食之籩,其實棗、鹵、桃、榛實。”《儀禮·聘禮》中說,棗、栗還是古代諸侯相互借路相互問候之際,帶給掌管朝覲官員的禮物,用兩個容量各盛壹鬥二升的上邊有蓋的方竹簋,壹個裝滿棗,壹個裝滿栗,壹齊獻上。

《儀禮·既夕禮》上說,在土葬前最後壹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種要有棗糗、栗脯。《儀禮·特牲饋食禮》和《儀禮·有司》中講,諸侯及下邊的官吏——士,每月初壹祭廟,祭品種除有規定的牲畜外,均有棗和栗,而且棗栗由誰擺放,都有講究。

到了周文王時期,棗的地位更加提升。《廣物博誌》有記載:“周文王時,有弱枝棗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樹苑中。”

可見,內黃大棗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內黃大棗作為大棗的源產地,在中國古代奴隸社會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

後來經過殷商疆土的擴大、朝代的更叠和民間自主傳播,內黃大棗以及其種植技術被廣泛傳播到華夏各地。再以後《戰國策·燕策壹》記載:蘇秦遊說六國時,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實於民,此所謂天府也。”

這說明內黃大棗在經過戰國時期的傳播傳入北方後,成為燕國等北方地區的經濟命脈,成為帝王考慮治國安幫國策的依據之壹。內黃大棗的影響可見壹斑。

無論是果腹治病以至到儒家“三禮”(即喪禮、葬禮、祭禮)用品,內黃大棗都是人們生存發展,帝王治國安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以這麽說,內黃大棗養育了中國原始人民,孕育了華夏文明,不僅是中國大棗種植、食用的起源,更是在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新疆和田棗的歷史起源

和田棗原產地山西太谷。後因其質優,產量高,壽命長,被先後移植到山西交城及新疆阿克蘇,和田等地,因此和田棗也稱之為駿棗、阿克蘇大棗、和田大棗。山西壺瓶棗、駿棗、新疆和田大棗本屬同壹品種,只因產地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名稱不同而有所差異。經過科學分析,令人可喜的是,因純天然的環境與充沛的日照時間而使得和田所產的棗比之前山西的長勢更好,營養更豐富。

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和田大棗”、“和田玉棗”、“和田禦棗”、“和田貢棗”,均指和田棗,只是品牌不同,稱謂不同,品質優劣請認準原產地正品。

四、棗文化歷史淵源

棗的歷史,上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七月烹葵及菽,作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至清代,滄州棗業更盛。1737年,清乾隆巡幸獻挃,見路旁風搖棗樹,果實累累,上前摘食,甜如蜜,喜無原則日:“滄州自古草澤之地,然金絲小棗風味殊佳,如是者鮮矣!”如此棗業名動京師。滄州紀曉嵐描繪的又是壹幅繁華情景:余鄉產棗,以車運供京師,南隨漕舶以販鬻於諸省,士人多以為恒業。 紅彤彤的鮮棗甜脆誘人,晾曬後的幹棗金絲成線,醉後的紅棗圓潤香醇、蜜漬的棗脯待客的佳品。紅棗豐滿著大平原風盜日曬的日子,棗樹已植根在我們的思想和文化中,與風物人情水 *** 融。

棗有營養價值: 棗,富含維生素鐵、鈣、磷等多種營養物質,是為上等補品。據>、>記載:棗有健脾養胃、益血壯神之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紅棗對氣血不足、貧血、肺虛咳嗽、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敗血病和過敏性紫癲等均有裨益,是被國內外醫療保健界重視的營養滋補品。產婦如食紅糧煮小棗和小棗熬成的小米粥、糯米粥、可加快身體康復。 棗果可制成多種加工品,如蜜棗、烏棗、南棗、酒棗、棗滋補精、棗容、棗泥、棗酒、棗醋、棗茶等等。其加工品含有豐富營養物質,深得人們的喜愛。

據科學分析: 紅棗中含有大量的環磷酸腺苷,它能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使新細胞迅速生成,死細胞很快被消除,並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增強血液中紅細胞的含量,這樣肌膚就會變得光滑細膩有彈性,因此,在醫學上環磷酸腺苷又有“生命第二信使”的美譽。

民間流傳諺語: “五谷加小棗,賽過靈芝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可見金絲小棗被人們視為極好的滋補營養品,每日適量飲用棗酒或棗汗,可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加機體的免疫力,調節人體內外環境平衡。 特別說明:

小棗中所含果糖為單糖,不在其他組織內代謝,只在肝臟中轉化為能量,而不能轉化為脂肪,因此,常飲棗酒或棗汁,不但會讓妳品嘗到美酒的醇和爽口,棗汁的濃郁芳香,而且身體得到必要的營養物質,更會使男士風度翩翩,女士婀娜多姿。

棗的營養成份: 紅棗在我國已有三千年食用歷史,素被視為補氣佳品,民間更有“日食五棗,長生不老”的說法。幹棗含糖76-88%,含酸0.25-1.6%,每100克含維生素C397-384.5毫克。

果品名稱碳水化合物熱量蛋白質脂肪鈣磷鐵

鮮棗23.2g430.54k1.2g0.2g14mg23mg0.5mg

幹棗50.3-86.9g1291.62k3.3g0.4g61mg55mg1.6mg

另外,棗含有的維生素C比蘋果、梨、葡萄、山楂、柑、桔、橙、檸檬等水果均高;還含有維生素P、A、B和黃酮類物質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等,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故棗又有“天然維生素”的美譽。每只蘋果(平均大小15g)可提供75mg維生素C以滿足成年人的每日推薦需要量(英國及美國指標分別為75mg及80mg),大概就是常說的“日食壹棗,醫生不找”。

五、和田玉棗的歷史故事

紅棗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藥物之壹,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幹棗潤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大棗味甘無毒、主心邪氣、安中養脾、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果實為緩和強壯劑,常用為滋藥,治瀉痢、調營工、療寒熱、治陽痿、貧血、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盜汗、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癥;樹皮性強無毒,收斂性強,止血、祛濕,能治腹瀉,刀傷止血,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等癥;外用治外傷出血。可根治月經不調,紅崩、白帶等癥。酸棗仁可做興奮劑,炒黃後又可做鎮靜劑,有安神、養心、斂汗之功能。

南疆寶地:和田;巍巍昆侖,雪域之巔;和田玉棗,真正雪水灌溉,沙漠孕育大棗!

六、紅棗兒釀酒的歷史曲陽栆兒酒

紅棗釀酒技藝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紅棗發酵釀造紅棗酒。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起,歷史文獻對紅棗釀酒屢有收錄。相傳,齊桓公在會城(今博興縣錦秋街道灣頭村壹帶)狩獵期間,突發疾病,久治不愈。飲用當地的紅棗酒後,身輕體健,不治而愈。齊桓公視若珍寶,下令將此酒作為貢酒,供皇室飲用。至唐宋年間,紅棗酒因營養滋補名揚齊魯。此後千余年,紅棗酒長盛不衰。

清乾隆年間,博興縣灣頭村竇法舜秉承祖業,開辦的紅棗酒作坊在當地形成了較大規模。民國年間,時局動蕩,紅棗酒作坊被迫停產,僅保留下釀酒配方。

20世紀60年代,竇氏家族傳襲祖業,恢復了紅棗酒的生產,但規模小、產量少,挑擔串村叫賣。文革期間,釀酒作坊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紅棗酒第六代傳承人竇守乾斥資成立了“山東齊國盛世酒業釀造有限公司”,在繼承紅棗釀酒技藝的基礎上,開始了保護傳承之路。

七、壹公斤棗酒的營養成分是紅棗的多少

紅棗的營養價值與食療效果

每逢金秋時節,但見那山坳嶺坡,路邊村頭,壹株株、壹片片的棗樹,身披油綠碧葉,其間綴滿了金紅鋥亮的大紅棗兒。

紅棗幹吃和泡水喝營養成分吸收是沒有什麽差別的! 紅棗,又叫大棗、刺棗、美棗、良棗等,為我國特產之壹。紅棗,皮薄肉厚,甘甜適中,營養豐富,為秋冬進補之佳品。紅棗,在我國種植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早在《詩經》中已有棗和棘(酸棗)之分的記載。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古農書中,都把棗樹列為果木之首。《戰國策》載,蘇泰遊說六國時,說燕國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可見我國古代人已將植棗列於重要地位了。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文物中就有大棗。古籍《爾雅》記載的棗樹品種有11個,今天,我國南北各地優良品種已達400多個了。

我國的紅棗分為南棗和北棗兩大類。南棗主要在長江流域的丘陵地區零星栽培;北棗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栽培面積大、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好,名揚中外。紅棗品種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北京的郎家園棗、山西的板棗、山東與河北的金絲小棗、河南的靈寶棗、陜西的大荔棗等,都被譽為棗中之王。這些紅棗皮薄肉美,味馨極甜,曾在巴黎博覽會上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北京的老虎眼圓棗,陜西的大荔圓棗,甘肅的敦煌圓棗和山西太谷·的壺瓶棗等都是大棗中的上品。

我國古人把棗作為祭祖祖先的珍品和婦女初次見面的禮物。紅棗的艷形和美味,歷來為詩人所贊譽。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回憶他童年時貪吃紅棗的情景是:庭前八月棗梨黃,壹日上樹能千回。紅棗在我國人民心目中,象征著幸福、美滿和吉祥。各種喜慶和年節,紅棗都是不可缺少的。

紅棗可生吃,也可熟食,還可加工制成棗幹、棗泥、棗脯、棗醬、醉棗、熏棗、焦棗、烏棗、蜜棗、棗罐頭、棗茶、棗酒、棗醋、棗原汁飲料等,還能性以烹調,用它飩雞、燉鴨、燉豬腳等,都別具風味又甘美滋補。在日常生活中用棗制成的傳統食品,更是琳瑯滿目、各具風味,例如棗粽子、棗年糕、棗花糕、棗卷糕、棗鍋糕、棗發糕、油炸糕、長壽糕,以及做成棗泥餡料,用以制作各種糕點。以紅棗制成的中華蜜酒和阿膠蜜棗遠銷海外,備受贊譽。

紅棗營養十分豐富,鮮棗含糖20%-36%,幹棗含糖55%-80%,它含熱量大,可以代糧,歷史上常作救災之用。維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每百克含量達0.l-0.6克,比蘋果、桃子等高100倍左右,維生素p的含量也是百果之冠,人們贊大棗是天然的維生素丸。每百克鮮棗中含蛋白質1.2克,也幾乎是鮮果類之冠。幹紅棗產熱量極高,每百克紅棗可產熱量約1200-1300千焦,接近於葡萄幹,而且蛋白質、鈣、磷、核黃素、尼克酸的含量又高於葡萄幹。所以,人們歷來就把紅棗視為極佳的滋補品。

壹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紅棗不但是美味果品,還是滋補良藥,有強筋壯骨、補血行氣、滋頤潤顏之功效。紅棗能作為藥用,早在《本草備要》中就有記述。說紅棗能補氣益中,滋脾土,潤心肺,調營養,緩陰血,生津液,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久服輕身延年。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紅棗對過敏性紫癜、貧血、高血壓、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腸道腫瘤具有療效。

故而養生學家大力弘揚祖國醫學遺產,推廣大棗茶,是價廉物美、人人可以進補的配方食品。經常服之,強化肝功能,補足

紅棗是我國人民的傳統補品,具有健脾、益氣、和中功效,脾虛、久瀉、體弱的人,以及肝炎,貧血、血小板減少等病人食用均有益處。

紅棗營養豐富,既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糖類、有機酸、粘液質和鈣、磷、鐵等,又含有多種維生素,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