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壹書的問世,標誌著道家學派的形成。據(漢書·藝文誌)記載:(老子)之前即有湯相(伊尹)和紂臣(辛甲)為道家書,還有齊國的(太公)237篇、 (謀)81篇、 (言)71篇、(兵)85篇、(管子)86篇,楚國的(竄子)86篇。(老子);之後則有(文子)、( 子八)、(關尹子八)、(莊子)、(列子)、(田子)、(老菜子)、(鴉冠子)、(黃帝四經)(即今長沙馬王推出土之黃老帛書)、(黃帝銘)、 (黃帝君臣)、(雜黃帝)等書。(漢書·藝文誌)載道書37家,993篇,可見先秦時期道家學派是很龐大的。(漢書·藝文誌)雲 :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可見道家之源出自史官,為“君入南面之術”,即君主治國的學說。同時史載自黃帝時設立史官,因此,道家學說的起源,當遠溯黃帝 。
戰國後期,齊國首先成為中國文化的學術中心,學者們聚於齊國都城稷下,“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見(鹽鐵論·論儒》)因而以道家為宗的第壹次學術大綜合。就發生在這裏。當時齊威王“高祖黃帝”,學者們遂將黃老聯稱,***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產生了黃老之學,黃老之學成為道家的代名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雲 :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旨意 。
(史記·太史公自序)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雲:
道家使人精神專壹,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動多 。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如。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
司馬談所描述的,正是道家在稷下綜合諸家學術變為黃老之學的主要特征。除了君人南面之學,黃老學說還有“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漢書·藝文誌)神仙十家之中,黃帝著述即占去四家,***61卷之多。陰陽家21家中有(黃帝泰素)20篇,又陰陽家16家中有(黃帝)16篇,此外還有風後、力牧、鬼容區等人,他們都是黃帝的臣子。老子的學說,與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本有***通之處。(老子)說:“深根固蒂,是謂長生久視之道,”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是老子學說亦包括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在內 。
西漢初年,由於暴秦之後,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當時的統治者順應歷史要求,以黃老清靜之術治理天下,采取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寬松政策。於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黃老之學,蔚然大興,盛極壹時。當時以研究黃老之學而著名的人物有陳平、田叔、黃生、鄧章、鄭當時、司馬談等人。此時的方士們也喜歡研究黃老,如司馬季主、嚴君平等,都是以方士身份而研究黃老之學的人。(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說:“(嚴)君平蔔筮於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依老子、莊周之旨著書十萬余言。”他們不但研究黃老,還以老莊之書教人,這是方士們和黃老之學相結合的開始。不過此時的道家及黃老之學,基本上仍是壹種社會政治和學術思潮,從這時的《黃老帛書)、(淮南子)、(老子指歸)、(論衡)之中可以證明。西漢政權鞏固之後,黃老之學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不再為統治者所用,漢武帝改為“獨尊儒術”,但是黃老之學此時仍然具有較大影響力。此時的漢武帝既崇尚儒術,又崇尚神仙。這時的治黃老學者轉向從事道家學術和神仙方術的研究,以維護其發展。這時儒家有神化孔子的趨向,讖諱學說也隨之興起。黃老學者與方仙道的方士結合,開始神話黃帝,宣揚神仙之學。從此之後,講神仙之名皆托於黃帝,而老子仍屬道家 。
到了東漢,黃老之學演變成為黃老崇拜、(後漢書·楚王英傳):“英晚節更喜佛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給他沼書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詞,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此時的黃老,己經近於宗教信仰,與西漢的黃老之學大不相同。東漢桓帝延熹八年中(158壹166),桓帝事“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又說桓帝為相信黃老道的緣故“悉毀諸房祠”,黃老道的名稱始見於此時,黃老之學也在此時正式發展,成為黃老道,(後漢書·祭祀誌)中說 :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九年,親祠老子於濯龍,文周為壇,飾淳金知器,設華蓋之座,用郊天樂也。
(隸釋)卷三有延熹八年(165)的(邊韶老子銘),其中說當時信道的人附會了老子“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和“谷神不死,是謂玄化”的話,說老子“離合於混濁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設,降升鬥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傍,存想丹田,太壹紫房。道成身化,蟬蛻度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禦覽)第壹也引後漢王阜(老子聖母碑)說 :
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具。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
更將老子說成了是“道”的化身。當時的黃老道是己經將老子作為他們的教主了。此時的黃老道,沒有什麽組織,也沒有什麽更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崇奉黃老的基礎之上公認老子是他們理想的教主,老莊之書便是他們的經典。他們就是這樣在當時的社會中自然形成了壹個信仰集團,東漢末年所興起的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都是它的流派。據(後漢書·皇甫嵩傳):“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證明早期道教組織太平遭系由黃老道演化而來。張道陵創五鬥米道,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為道教教祖,以《老子想爾註》作為早期道教經典 。
道教兼重黃老,試圖以黃老的源流證明道家為中國上古文化傳系之正統,以與當時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相對抗。但是為何不將黃帝奉為道教的教祖,而將老子捧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壹方面黃帝為儒家“三皇五帝”之中的壹位先祖,儒家已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正統,若將黃帝立為道教教主,勢必與“敬天法祖”的儒家發生沖突。另壹方面,史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也可以說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又史載老子“最知其所終”②, (後漢書·襄楷傳)中襄楷上桓帝書說:“最言老子入夷而胡”。因此,只有將老子奉為道教教祖。而將黃帝擱置壹邊,才不會與儒家發生沖突。又因為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也可說明道教地位不在儒教之下;同時又以老子化身而為佛陀的傳說,說明佛教亦為道家的分支。這樣,就能在儒、釋、道三教的鬥爭之中,借道家始祖老子的身份,而為道教爭取相對有利的地位。老子被神化之後,黃帝的地位雖相對減弱,但仍為道家宗祖。道經之中托名黃帝的著作仍舊保存不少,比較重要的是中醫方面的著作。由於傳說(素問)、(靈樞)為黃帝所留,因而為(道藏)收入。據統計,有關中醫的道經在(道藏)之中***有14種 。
所以,黃老之學發展成為黃老道,黃老道又演變成為道教,可是道教並沒有將黃老道視為自己的母體,而將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視為自己的母體,“老子之道”成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為特征之外,同時還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壹種交叉信仰,這壹點是道教與其它宗教的不同之處。在道教歷史上,道教對道家的承襲壹直在持續不斷的進行之中。漢末道教以神化(老子)為主,漢代以後又神化(莊子)。至唐代尊(老子)為(道德真經)、(莊子)為(南華其經)、(列子)為(沖虛其經)、(文子)為(通玄其經)、(庚桑子)為(洞虛其經)。宋代以後編纂(道藏),幾乎把先秦以來的道家著作網羅無遺,統統納為道教經典,而將(老子)始終奉於至高無上的位置。而且歷代註解和詮擇(老大(莊)等道家經典的著作,亦壹概納入道經的範疇之中。在此意義上,也可以說道教文化是道家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壹個分支。因此老莊之“道”家學說,為道經之中道學的來源之壹 。
秦時最有名的方士是徐福,他是最早以“求仙藥”名義東渡日本,將先秦文化,特別是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及百工技藝帶到了日本,成為最早開創中日友好的歷史,促進了日本、亞洲及世界文明的發展。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封禪書》等材料推斷,這些人都是秦以前的人,大概是戰國末年人。由此可以推斷,方仙道的出現是在鄒子之後秦以前的戰國後期。所謂 方 ,是指長生不死的仙方,所謂 仙 ,《說文解字》說仙是 長生遷去 ,《釋名·釋老幼》也說: 老而不死曰仙。 是對不死的探求。所謂方仙道即是由方士們將其服食長生術與鄒衍陰陽五行說糅合起來的壹種神仙理論。
追求成仙、長生不老的思想由來已久。《莊子》壹書即有充滿了對仙人仙境的種種描繪,反映了古代人們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為目的的方士集團。從現存古籍中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壹個方士,就是《史記·封禪書》上所記的萇弘,他 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 就是說,萇弘用 致物怪 方術,把不來朝周的諸侯壹壹紮成草人形,用箭去射它,致使他們遭災招病,不得不來朝周。戰國時,方士們活躍於社會上,但由於只有 術 ,而沒有理論,與諸子百家相比較,顯然黯淡失色。戰國中期,齊國的鄒衍創造了陰陽五行說,用於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界的種種現象,鄒衍因此而得顯於諸侯,從而也啟發了其他方士。方士們將陰陽五行說吸收過來,使之與自己的方術相結合,將神仙方術染上了理論色彩。為了迎合統治者心理,方士們大力鼓吹神仙長生。從戰國中期到漢武帝時,方士們與帝王相與鼓動,掀起了中國歷史上三次有名的方士入海求仙藥的浪潮。壹次是齊威、宣王和燕昭王時,壹次是秦始皇時,壹次是漢武帝時。這三次到海上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尋求神仙和長生不死藥,其規模壹次比壹次大,但都毫無結果。
漢武帝時期,是方仙道達到高潮的時期。漢武帝繼續求仙,在他身邊,圍集著壹大批著名的方士,如李少君、李少翁、欒大、公孫卿等人。《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李少君勸說漢武帝要成仙,就要祠竈、封禪和化丹砂為黃金,黃帝成仙就是這樣的,漢武帝果然就這樣去做。公孫卿上書說黃帝鑄鼎而成仙,寶鼎已出,只要封禪、煉丹即可成仙。武帝嘆道: 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 ①在漢武帝仰求神仙氣氛的感染下,武帝的叔父,淮南王劉安 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內書》二十壹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 ②。這個言神仙黃白之術 的 《中篇》八卷 ,顯然是總結神仙方術的書。漢武帝時,修煉方術有了增多。李少君化丹砂為黃金,即煉不死藥,這在以前是沒有的。少翁會致鬼物,使武帝看見他已死的王夫人的靈魂。欒大會祠祭下神等等。直到武帝晚年,他才認識到天下並無神仙。
方仙道所信仰的神仙說,也就是以後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方士們所行之術,為以後道教所繼承和發展。方仙道為道教的產生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