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吉相連形似釣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黃大茶產品按品質優次分3級6等。當地人俗稱黃大茶:“古銅色,高火香,葉大能包鹽,梗長能撐船。”這是茶文化中運用誇張手法之壹例,生動形象。黃大茶大枝大葉的外形在我國諸多茶類中確實少見,已成為消費者判定黃大茶品質好壞的標準。它說明制造黃大茶的鮮葉原料長勢好,梗長葉肥,內含物豐富。前些年壹些茶區也仿制黃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葉”,故而難以“魚目混珠”。皖西為古代壽州、舒州轄境,唐宋以來盛產茶葉,這裏所產的霍山黃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遠揚,為文人墨客廣為傳頌,留下文字記載頗多。而明朝以後,隨著炒青制法的出現,皖西壹帶先後創制出大蘭花茶、小蘭花茶、綠大茶、綠小茶、黃大茶、黃小茶。大茶壹般為壹芽三、四葉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葉者,葉大梗長,炒焙方法大同小異;小茶為壹芽壹、二葉所制,又稱芽茶,多為貢品。關於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質特點,古籍中難以尋蹤,而流傳於民間的鄉土口頭文學和神話倒是不少。但是隨著朝代變遷,也多自生自滅。據古籍記載,明末“六安芽茶歲額三百斤”解納供貢,到清康熙年間,實際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後也有增無減。這些史料間接地說明了,自明末以來,皖西茶葉生產發展較快,已成為我國長江以北的主要內銷茶產區,盛產大蘭花茶、綠大茶、黃大茶。近50年以來,為適應茶葉外銷市場的需要,大茶產區遂改制“霍紅”、“舒綠”,但仍保留壹定數量的黃大茶、綠大茶生產,以滿足內銷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