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的《春秋》的全部內容

孔子的《春秋》的全部內容

《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按年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前 722~前481或前479)的歷史大事。該書略有殘缺,尚保留壹萬六千多字。其紀年依據魯國,記述範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如它記載的三十七次日食,就有三十次同現代天文學推算完全符合,證明《春秋》確是當時信史,絕非後人所能杜撰。

舊說《春秋》為孔子所作。但近代學者研究證實,它應為魯國歷代史官世襲相承集體編錄。因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傳,並已具備約定俗成的壹套傳統義例,即所謂“書法”。當時晉、齊、楚、宋等國均有這樣的史官建置和類似的史書編著,其體裁及“書法”也大體壹致。《春秋》所以能記載各國大事,就是這些史官相互通報的結果。另外,《春秋》中有違反“書法”、為權位開脫罪責的曲筆諱飾之辭,也有與孔子觀點相反的記載,還有壹些缺文訛誤,甚至記錄了孔子的生卒年。這些都說明《春秋》不可能是孔子所作。

《論語》、《左傳》中都記有孔子對春秋時代歷史人物、事件的評述,可見這是孔門弟子研討的重要內容之壹。當時正值社會劇變,禮壞樂崩,“天子失官”之時,原屬官府掌管的《詩經》、《尚書》、《春秋》等典籍散播民間,成為孔門教學的寶貴資料。將世代相傳的國史《春秋》作為教材,轉抄流布,大約便是孔門後學所為。傳說孔子晚年的高足弟子子夏即為擅長《春秋》的大師,而將孔子生卒記入《春秋》也當出於孔門後學對先師的敬意。孔子雖不曾編寫過《春秋》,但講述研習《春秋》卻應肇端於孔子。

現存《春秋》分別載於《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三傳經文大同小異。《春秋》經文極為簡略,每年記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條文不過四十余字,最短的僅壹二字。顯然這只是若幹歷史事件的目錄標題。這是由於當時的歷史尚以史管口述為主,文字記載僅屬起提示作用的備忘錄。《春秋》雖然簡短,卻記載了準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從而賦與史官的口頭講述以信史價值,這已是史學發展上的巨大進步。然而由於《春秋》敘事過簡,亦被後人譏為“斷爛朝報”。《左傳》以大量翔實豐富的史實,彌補了《春秋》的不足。但在政治方面,《春秋》又具有不可與《左傳》等同的意義。漢以後,《春秋》被尊為孔子編撰的聖經,在政治上、學術上處於至高無上的尊位。歷代不少儒生對它曲解依托,盡情發揮,使它在經學和史學領域,以至政治生活方面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參考書目 洪業:《春秋經傳引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左傳選》後序,中華書局,北京,1963。 楊伯峻:《春秋左傳註》前言,中華書局,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