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的出處和特點
《歷代名畫錄》、《新唐書》中都有關於宣紙的記載。從唐朝開始,朝代相繼。宣紙的產地是安徽省涇縣。此外,宣城、太平等靠近涇縣的地方也產這種紙。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到涇縣。當時這些地區都在宣州政府的管轄之下,所以這裏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之為涇縣紙。由於宣紙具有易保存、耐用、不褪色的特點,所以有“紙命千年”的美譽。
據民間傳說,建光元年(121)蔡倫去世後,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想做壹張白紙給老師畫像,以表懷念。後來,在壹條峽谷小溪邊,我偶爾看到壹棵古老的檀香樹橫臥在小溪邊。因為常年被流水沖刷,樹皮腐爛變白,露出長長的白色纖維。孔丹欣喜若狂,拿去造紙。經過反復實驗,終於成功了。這是後來的宣紙。
據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氏族譜》序:“宋末鬥爭激烈之時,各種鬼神,不可不急。孫操,曹世忠公八世的晚輩,從丘川遷到孝陵,被分作十三家。這是山區,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蔡倫之技,以此為生。”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壹步壹步地加以改進,終於做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宣城,屬州管轄,故名宣紙。
宣紙的名氣始於唐代,唐代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說:“善人宜置宣紙數百張,上蠟臨摹。”這說明宣紙在唐代已經用於書畫了。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均有紙貢,宣城縣紙尤為精美。可見當時宣紙已經遍地加冕。南唐皇後李煜親自監制的“承心堂”紙,是宣紙中的珍品。是“膚如蛋膜,潔如玉,薄而滑,冠壹時。”
宣紙具有“韌而潤、滑而不滑、白而密、質感純正、無損搓擦、潤墨力強”的特點,具有獨特的滲透性和潤滑性。寫字既是骨,又是靈,而繪畫則充滿了靈,成為了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壹筆完成,濃淡分明,紋理可見,墨韻分明,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水墨比例,筆觸緩慢流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加上抗老化和不變色。蟲子吃得少,壽命長,所以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美譽。19世紀獲巴拿馬國際論文大賽金獎。除了畫詩,宣紙也是書寫外交筆記和保存高級檔案史料的最佳紙張。中國傳世的大量珍稀古籍和書畫名家的墨跡,大多保存在宣紙上,至今依然如故。
中國三大宣紙產區:安徽、四川、浙江。
編輯本段宣紙的分類。
■宣紙按加工方法分類,可分為生宣紙、熟宣紙、半熟宣紙三種。
養生類的有甲功、玉版、潔革、單促、連冕等。聖軒未經加工,吸水性強,親水性強,容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通過潑墨、積墨,達到集水、暈墨、濃墨重彩的藝術效果。用來寫意。盛軒的畫雖然充滿了墨趣,但由於水墨的快速滲透,很容易掌握。
熟玄在加工時塗有明礬,所以紙比生玄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時墨色不會散開。所以特性使得熟宣適合工筆畫而不是水墨寫意畫。它的缺點是存放時間長了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以再加工,珊瑚、雲母紙、冷金、酒金、糯金花筋、桃虎皮都是熟宣再加工的彩紙。健康宣傳吸水性強。用淺色墨水書寫時,墨水容易滲透熔化。用濃墨寫相對容易。所以在創作字畫時,需要掌握墨汁的濃淡才能得心應手。
半熟玄也是生玄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於前兩者之間。《玉版軒》就屬於這壹類。
■宣紙品種按原料比例可分為三類:棉、凈皮、特凈;按規格可分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二尺、六尺。按粗細可分為紮花、接棉、單宣、夾宣。按紙紋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白鹿等;此外,還有生熟之分,如明礬軒、蟬衣、彩灑金、仿古彩軒、水印瓦等。,* * *大概60種。壹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料檀香皮占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清皮是指檀香皮含量達到60%以上;而特種皮革的原料檀香皮的含量在80%以上。皮革成分越重,紙張能承受的張力越大,質量越好;對應的使用效果是:檀香比例越高,墨水層次越豐富,潤墨效果越好,越能承受用筆力反復摩擦而不傷紙面。這可能也是為什麽棉花宣紙多用於書法,皮紙多用於繪畫的原因之壹——不是說妳不能用幹凈的皮革或者特殊的皮紙寫字,而是棉花宣紙基本可以滿足書法的需要(除非妳的書法風格需要用筆在同壹個地方反復作畫)。
附:區分生宣傳和熟宣傳的簡單方法是看紙上是否有反光的銀礬晶體,是熟宣傳,不是壹般的生宣傳。
編輯這壹段宣紙的工藝。
原料
宣紙的選用與其產地涇縣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由於青檀是當地主要樹種之壹,青檀樹皮成為宣紙的主要原料。而且當地種植水稻,大量的稭稈也成為了原料之壹。涇縣有青格江和新安江相伴,奠定了涇縣宣紙產業的基礎。宋元以後,原料中加入了竹、麻、桑、竹、麻,後又擴大到十余種。經過浸泡、灰化、蒸煮、漂白、打漿、水撈、加膠、洪水糊等18道工序,壹年後才能制成。
制造工藝
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烏梅樹,是皖南山區的特產,配以壹些稻草。經過長時間的浸泡、灰化、蒸煮、水洗、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裱糊、烘烤,制作出高質量的宣紙需要壹年以上的時間。制作的宣紙按原料可分為棉布、皮革和特殊材料。“特凈皮”是宣紙中的精品,具有拉力大、韌性強、潑墨性能好等優點,深受廣大書畫家的喜愛。有人稱贊宣紙“薄如蟬翼,白如雪,抖如細絲。”壹張圖,壹章文,全用宣紙和油光。
傳統切條宣紙的做法是將檀香樹的樹枝蒸熟,然後浸泡,再剝皮,曬幹,加入石灰和純堿(或純堿),再蒸壹遍,去雜質,洗凈,撕成細條,曬幹後日曬雨淋,會變白。然後將細條打成膠:將處理好的皮革和草料分別打漿,加入植物膠(如楊桃汁)拌勻,用竹簾做成紙,刷在炕上晾幹,切割整理成片狀。宣紙每個制作過程中使用的工具都很有講究。比如釣魚紙用的竹簾,需要質地順直、接縫長、質地疏松的苦竹。宣紙的選擇也很有講究。青檀的樹皮以兩年以上的枝條為好,稭稈壹般為沙場生長的稭稈(其木質素和灰分含量低於普通泥場生長的稭稈)。
臺灣省造紙模式中,原料包括鵝皮和桑皮,屬於韌皮。原料經過浸泡、蒸煮、清洗、漂白,篩選去除雜質,打漿,從而攪拌分離纖維,用水稀釋,放入比例的粘合劑(分散劑)中制成紙漿,可制成紙張。造紙是用竹簾和木架把紙漿甩進去,甩完之後纖維就沈積在竹簾上,水分就去除了。需要以線為隔斷然後重疊,在失水的時候,通過重壓增加部分的密度,這樣就可以烘烤了。烘培紙是在密封的鐵板上利用蒸汽產生熱量,用長木條輕輕滾動紙張,用刷子刮平,間接加熱使其幹燥,同時進行質量檢驗,即為成品宣紙。
編輯本節宣紙尺寸規格。
普通宣紙規格(單位:厘米)
各種宣紙的尺寸(厘米):
兩英尺69×33;三尺100×54;四尺134×69;五尺152×85;六尺180×97;八尺240×124;張耳368×145。
初學者在學習的時候,壹般都是把作品寫在“全開紙”上。如果他們需要寫得更小,他們可以切成兩半,這就是所謂的“對開”,“三分法”和“四分法”。這些術語已經成為普通用戶的習慣,但除了這些維度,還可以根據需要裁剪使用。
引自百度百科“宣紙”詞條baike.baidu.com/view/16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