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麒麟,性情溫良。它的頭頂上雖然長著角,但角上卻生肉,是“設武備而不用”的仁獸。對於麒麟的崇拜,之所以能夠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層普遍接受,就是因為它具有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孟子》等儒家經典中,就已經出現了關於麒麟的記載。如《孟子·公孫醜》中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的記載。
《春秋》中則記載了這樣壹件事情:魯哀公十四年春天,他率眾在西部獵獵時,獵殺了壹只麒麟。孔子知道此事後,曾流淚悲嘆:周王室註定要衰亡。因為古人認為麒麟是給人們帶來吉祥的瑞獸,它竟然被惡意獵殺,這是極大的兇兆,也是王室將亡的預兆。為此,民間崇拜麒麟,是因為傳說中它能夠使人丁興旺。孔子甚至中斷了《春秋》壹書的創作,後來由其弟子續成。因此,後人將《春秋》稱為《麟經》或《麟史》。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人們對麒麟的信仰就已經很深了。
麒麟作為吉祥物,其形象在我國古代經常被采用。比如漢高祖曾令丞相蕭何在長安的未央宮內修建了壹座麒麟閣。漢宣帝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壹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曾為此發出“今代麒麟閣,何人第壹功”的感慨。麒麟的形象,在官員朝服上也屢屢被采用。清朝時,壹品武官的補子圖案就是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於龍。
麒麟文化,與我國舊時的生育民俗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傳說,孔子的母親顏氏在懷胎十月時,路過尼山,突然感到肚子壹陣劇痛,馬上就要生產。這時候,空中傳來壹陣轟鳴聲。壹只獨角麒麟馱著壹個白白胖胖的小娃娃,駕著五彩祥雲從天而降。此時,瑞氣紛呈,紅光滿天,獨角麒麟撞進顏氏懷裏,接著孔子就誕生了。這就是“麒麟送子”的來歷。從此,“麒麟送子”的習俗,便成為我國民俗活動中的壹個重要內容。
每逢春節,民間有張貼《麒麟送子》年畫的習俗。年畫上是壹只全身披有鱗甲的麒麟,背上馱著壹個手抱蓮蓬的兒童,具有“連生貴子”的寓意;後面還跟著壹位送子的女子,穿戴華貴。背景則是祥雲繚繞,充滿著“天賜貴子”的喜慶氣氛。
自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佩戴有麒麟形象的高級護身符, 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祝福孩子健康平安、長命百歲。麒麟,是最常用的吉祥動物圖案之壹。有些大戶人家還在大門兩側裝飾石雕麒麟,既顯示出門庭高貴,又有避邪鎮宅的作用。
此外,麒麟的造型在我國民間的剪紙、年畫、刺繡、印染等工藝中也被廣泛使用,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精美無比的作品。
千百年來,麒麟在民間壹直被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征,人們祈望它能夠帶來福祿、豐年和長壽。麒麟雖說是由古代勞動人民虛構出來的壹種動物,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那麽活靈活現,深入人心。麒麟也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永久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