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駢文是什麽時候產生的

駢文是什麽時候產生的

又稱“駢文”、“駢文”或“駢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句,故又稱為“劉四文”或“駢四妻六”。全篇以兩句(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旋律的響亮。從漢代到六朝,中國散文出現了“寫”與“文”的對立。所謂“散文”,就是駢文的壹種,專門用華麗的辭藻,用文字和音律來約束。所謂“筆”,是壹種以清晰表達思想為重點,不受文字和音律束縛的散文。(此處表述不恰當。根據劉勰《文心雕龍概論》中引用的顏延之的觀點,筆為體,字為文;經典是文字而非文字,傳記是文字而非文字。劉勰自己的觀點是:“俗話說,寫字有筆,以為無韻者必寫,有韻者必寫。”可見,宋齊時期關於文字的爭論焦點是有無韻,而不是散文文體的差異。而且南北朝的散文也押韻,所以修改了。)

魏晉以來產生的壹種文體,又稱駢文。駢文是相對於散文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種句式為主,講究對仗。由於句式相反,猶如兩匹馬並駕齊驅,故稱駢文。在音韻學上,它註重平仄、和諧節奏的運用;在修辭上,它註重裝飾和典故。因為駢文講究形式技巧,內容的表達受到束縛,但如果運用得當,也能提升文章的藝術效果。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他壹方面描寫了自己人生經歷的悲涼,壹方面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唐朝以後。駢文的形式越來越完善,通篇有四六句的駢文,所以宋代壹般稱為駢文。直到清末,駢文還是很流行的。

文體分裂後,駢文成為與散文相比較的壹種文體。六朝時期駢文盛行,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後略有衰落。成為元明時期的代表作。到了清初,作者紛紛崛起。運氣是最後壹個作家。比如庾信的《悼江南序》:

廣東,陳武年,海月造,賊遷國,金陵崩。余乃逃到壹個荒無人煙的山谷,公私不分。華陽逃命去了,沒有回頭路。中興路銷售,差在鎧甲。我在亭子裏哭了三天,在另壹個博物館裏被囚禁了三年。我是天上的星星,事情極其相反。富歇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悲哀,無處生存;袁安之每次讀到皇室,自然會落淚。當年恒君山之誌是杜元開的命,他寫了壹本書,鹹自訂。潘嶽之文采,開始描述家風;陸機的辭賦先於陳仕德。新年伊始,有兩毛,就是每次出殯,都是位移,至於暮光之牙。嚴嵩遠,悲憤未勝;楚與老相見,何處泣?怕南山下雨,突然練了秦婷;讓東海沿岸吃掉蘇洲。徜徉在亭子裏,高橋在旅途中。楚歌不樂,魯酒不慣忘憂。奉行此賦,聊以記言,無危苦之言,唯有悲。

暮色已遠,人間無世。將軍走了,樹倒了;壯士不歸,寒風蕭瑟。靜碧的專欄被連城欺負;橫排著書,捧著珠盤,君子鐘毅進了季孫行人南關的監獄,住在西河博物館。先破了沈之地;蔡的眼淚都流盡了,再加上鮮血。釣魚臺移柳,非玉通之望;華亭鶴,河橋可聞!

孫策視天下為三分,眾才為壹旅。吉翔利用江東的子孫,卻只有八千人。所以他劈山河,獨霸天下。有沒有百萬義師,曾經卷起鎧甲,像草樹壹樣砍倒?江淮與堤岸之間沒有阻隔,亭壁上也沒有阻隔。頭會上要聚的,互相結合;鋤頭?佩服脊梁骨的人順勢而為。要過300年妳才會表現出妳的傲慢?懂得吞並六合是災難;混壹車書救平陽。喔!山崩不僅是危險的命運;春秋叠代,必有離別之憂。天意,妳可以傷心難過!情況差,星漢拿不下;風狂路阻,蓬萊無暇來。窮人要言出必行,勞動者要唱出他們的故事。劉願聞而拍手;張見之而醜,故宜之!

近二十年來的駢文研究

莫道才

建國後的前30年,駢文研究基本處於孤獨的境地。就筆者檢索到的資料來看,近30年來關於駢文的文章只有兩篇,壹篇是啟功的《散文與駢文的區別》(文藝研究第4期1957),另壹篇是徐遲的《散文與駢文》(光明日報1978)。這是壹場苦澀的學術悲劇。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駢文研究在建國後的前30年基本上是學術禁區。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大陸開始重視駢文研究。

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運動也突破了駢文研究的禁區。僅在1980年就發表了三篇論文,、胡、曹道衡三位有影響的學者先後發表了六朝駢文的文章(:《劉勰對漢魏六朝駢文的評價》,《文學遺產》第1、1980期)。胡: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的發展及其成就,《武漢大學學報》第5期,1980。曹道衡:《駢文與魏晉南北朝散文》,《文學批評叢刊》1980,第7期)。他認為漢魏六朝駢文是壹個突破,駢文研究逐漸走上正軌。到目前為止,平行文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發表論文約90篇,出版專著6部,選編作品9部。這6部專著分別是:蔣著《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於景祥著《唐代駢文史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駢文論》。1994)、於景祥的《六朝駢文的魅力》(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鐘濤的《六朝駢文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入選的9部作品分別是:黃君、貝、的《駢文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熊先謙的《魏晉南北朝駢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譚家健主編的《駢文選》。1995)、尹主編的《歷代駢文精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周主編的《駢文精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朱主編的《中國駢文精要》(巴蜀書店,1999)。此外,解放前出版的壹批文學作品也被重印,如瞿敦之的《駢文概論》和劉的《駢文》。臺灣省的駢文研究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先後出版了壹系列著作,如張仁清《歷代駢文選註》(臺灣省中華書局,1963)、《中國駢文發展史》(臺灣省中華書局,1969)、《六十。1972)、《中國駢文分析》(臺北東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駢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李詞探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佚名駢文淺說》(臺北出版社,1980)、陳松雄的《論齊梁李詞的平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此外,1996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文學評論》編輯部、中國韻學會、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等多家單位發起的首屆全國駢文學術研討會在桂林召開,標誌著駢文研究的全面復興。中國駢文學會籌備委員會在會上成立,標誌著文學研究從分散走向整合。這次會議影響很大,極大地推動了駢文研究的發展。前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和《柳州師範學院學報》開辟了駢文研究專欄,為駢文研究成果提供了發表場。可以說,兩岸平行文學研究告別了孤獨,走向了繁榮。由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渠道不暢,筆者沒有看到臺灣省出版的所有平行文學研究著作,不方便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