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 tán jì
2 英文參考phlegmexpelling form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祛痰劑(phlegmexpelling formula[1])是指以祛痰藥為主配伍組成,具有消除痰飲的作用,治療痰證方劑的統稱[2][1]。分溫燥化痰劑、清潤化痰劑、治風化痰劑等[1]。
4 祛痰劑的適應證祛痰劑適用於各種痰病,如濕痰證、熱痰證、燥痰證、寒痰證、風痰證等[2]。痰之與飲,異名而同類,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皆為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乃濕聚而成[2]。痰之為病,無處不到,胸脅腸胃,經絡四肢,皆可有之,其發病常見咳嗽喘促、頭痛眩暈、胸痹嘔吐、中風痰厥、癲狂驚癇以及痰核瘰癧等[2]。
痰病的成因很多,治法各不相同[2]。如脾失健運,濕聚或痰者,治宜燥濕健脾化痰;火熱內盛,灼津為痰者,治宜清熱化痰;肺燥陰虧,虛火灼液為痰者,治宜潤肺化痰;脾腎陽虛,寒飲內停,或肺寒留飲者,治宜溫化寒痰;肝風內動,夾痰上擾者,治宜熄風化痰[2]。根據痰病的性質和治法的不同,祛痰劑可相應地分為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溫化寒痰、治風化痰5類,分別用治濕痰、熱痰、燥痰、寒痰、風痰為患的病證[2]。
5 祛痰劑的使用註意
痰的產生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系,尤與脾失健運甚密,故祛痰劑每需配伍健脾祛濕之品[2]。此外,痰隨氣而升降,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故祛痰劑中常配伍理氣之品[2]。使用祛痰劑時,應辨別痰病的性質,即寒、熱、燥、濕之不同,而分別選藥組方[2]。同時還應註意病情,分清標本緩急[2]。如咳痰而有咯血傾向者,不宜用燥烈的祛痰藥,以防引起大量的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以防壅滯留邪,病久不愈[2]。
6 祛痰劑的分類 6.1 燥濕化痰劑燥濕化痰劑適用於濕痰證,癥見痰多易咳、胸脘痞悶、嘔惡眩暈、肢體困倦、舌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滑等[2]。常用燥濕化痰藥如半夏、南星等為主組成方劑;由於濕痰的形成多由脾失健運所致,而善治痰者,又當先治氣,故宜配伍健脾燥濕藥及行氣之品如茯苓、白術、陳皮、枳實等[2]。代表方為二陳湯、溫膽湯等[2]。其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於濕痰內阻、咳嗽痰多之證,為治療濕痰咳嗽的基礎方;溫膽湯能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上擾,虛煩不眠,嘔吐呃逆及驚悸、癲癇等[2]。
6.2 清熱化痰劑清熱化痰劑主要用於熱痰證,常以清熱化痰藥為主組成方劑[2]。熱邪又可致氣滯不暢,故宜配伍氣之品[2]。其中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消瘰丸均有清熱化痰作用[2]。但清氣化痰丸又能下氣止咳,多用治痰熱內結,咳嗽痰黃難咳者;小陷胸湯還能寬胸散結,多用於痰熱互結、胸脘滿悶疼痛之證;消瘰丸長於軟堅散結,用治痰火郁結而成之瘰瘍痰核等[2]。
6.3 潤燥化痰劑潤燥化痰劑適用於燥痰證,癥見痰稠而黏、咳之不爽、咽喉幹燥,甚則嗆咳、聲音嘶啞等[2]。常用潤肺化痰藥如貝母、瓜蔞等為主組成方劑[2]。因燥痰多由肺陰不足、虛火灼津煉液而成,故宜配伍潤燥生津之品如天花粉、南沙參等;同時須配伍理氣藥物[2]。代表方如貝母瓜蔞散,此方可潤肺化痰,用於肺經燥熱所致的咳嗽痰稠,咳痰不爽,咽喉幹燥證[2]。
6.4 溫化寒痰劑溫化寒痰劑適用於寒痰證,癥見咳痰清稀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弦滑等[2]。常用溫化寒痰藥如細辛、白芥子等為主組成方劑[2]。因寒痰多由脾腎陽虛、肺寒停飲所致,故宜配伍溫陽散寒、健脾滲濕之品如幹姜、茯苓等[2]。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均有溫肺化痰的作用,但前方溫肺暖脾之力較大,多用治寒痰內蓄,咳嗽痰稀色白之證;三子養親湯溫化作用小,而降氣止咳之功較勝,兼能化食,多用於痰氣郁滯的咳嗽喘逆、食欲不振之證[2]。
6.5 治風化痰劑治風化痰劑適用於風邪(外風或內風)與痰濁為患的病證[2]。癥見惡寒發熱,咳嗽咳痰,或眩暈頭痛,或發為癲癇,甚則昏厥,不省人事等[2]。常用疏風解表藥或平肝熄風藥配伍化痰藥組成方劑[2]。代表方如杏蘇散、止嗽散、半夏白術天麻湯[2]。
止嗽散、半夏白術天麻湯均有治風化痰作用[2]。止嗽散長於疏散外風,是治療新久咳嗽的常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燥濕化痰,平肝熄風,善治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2]。
表101?常用止咳平喘劑的比較(出自《方劑壹本通》)
分類
常用方劑
藥物配伍
功用
主治
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燥化痰
溫化寒痰
二陳湯
清氣化痰湯
貝母瓜蔞散
小青龍湯
半夏為君,陳皮為臣
南星為君,芩蔞為臣
貝母為君,瓜蔞花粉為臣
麻桂為君,姜辛為臣
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肺化痰
散寒溫肺化飲
濕痰咳嗽
痰熱內結
燥痰咳嗽
外寒內飲
止咳平喘
定喘湯
麻黃白果為君,杏仁蘇子半夏款冬為臣
宣肺平喘
清化熱痰
痰熱咳喘
蘇子降氣湯
蘇子為君,半夏厚樸前胡為臣
降氣平喘
溫化痰濕
痰涎壅盛
之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