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和散簡介

三和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和散 3.1 三和散的別名 3.2 處方 3.3 炮制 3.4 三和散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3.6 摘錄 4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張渙方 4.1 方名 4.2 組成 4.3 主治 4.4 三和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5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和散 1 拼音

sān hé sǎn

2 概述

三和散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兩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和散 3.1 三和散的別名

三和湯(《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3.2 處方

羌活、紫蘇、沈香、木瓜、大腹皮各壹兩,川芎、炒甘草、橘皮、木香、煨檳榔、白術各三分[1]。

羌活(去蘆)1兩,紫蘇莖葉(去粗梗)1兩,沈香1兩,宣州木瓜(薄切,焙幹)1兩,大腹皮(炙焦黃)1兩,芎?3分,甘草(炒)3分,陳皮(去白)3分,木香3分,檳榔(面裹煨熟,去面)3分,白術3分。

3.3 炮制

上為粗末[1]。

3.4 三和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大錢,水煎服[1]。

每服二大錢,水壹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

3.5 功能主治

治五臟不調,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胰脹,風氣壅滯,肢節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背痛脅痛,有妨飲食;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1]。

五臟不調,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脹,風氣壅滯,肢節煩痛,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雖年高氣弱,並可服之;又治背痛、脅痛,有妨飲食;及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三焦病氣不升降,水道不利,漸成水脹。

3.6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

4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張渙方 4.1 方名

三和散

4.2 組成

白茯苓1兩,烏梅肉(炒幹)、幹木瓜等分。

4.3 主治

吐利,津液燥少。

4.4 三和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小盞,煎5分,溫,時時服。

4.5 制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