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學人物之文學大家王國維

國學人物之文學大家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徐誌摩、穆旦、金庸等人與其俱為同鄉。甲骨四堂之壹。

 成就榮譽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壹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壹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壹段異樣的光輝?。

 治學三境界

 治學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壹種境界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鳳棲梧》(《蝶戀花》別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壹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人物評價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壹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壹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