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
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壹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壹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壹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大月氏是中亞地區的遊牧部族,公元前2世紀以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後遷徙到中亞地區。在中國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或譯作禺知、牛氏等。
大月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壹個極為重要的古族,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都與大月氏有直接而密切的關系。
公元前5~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壹帶,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約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使張騫至其國,以後往來漸密。國內分為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
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擊破敦煌附近另壹個小遊牧部落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奪其地,難兜靡子獵驕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匈奴冒頓單於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單於立,不久又大敗月氏,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
月氏大多數部眾遂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種大部分被迫南遷到興都庫什山以南。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殘眾與祁連山間羌族混合,號稱小月氏,而西遷之月氏從此被稱為大月氏。
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間,烏孫王獵驕靡長大,為其父報仇,遂率部眾西擊大月氏,奪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遷,過大宛,定居於阿姆河北岸。公元前1世紀初葉,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
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貴霜獨大,建立貴霜帝國。大月氏人的兩次遷徙對中亞地區的歷史影響至巨。它造成希臘化的巴克特裏亞王國(大夏)滅亡,促使塞種入侵印度北部,並引起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辟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