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出自黃帝內經《天子內經》。
《黃帝內經》是壹本綜合性的醫書,由多人完成,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東漢至隋唐時期仍繼續修訂和補充,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
該書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該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壹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於“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壹定法則、壹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註》、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
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