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手太陰肺經簡介

手太陰肺經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裏經脈 6 手太陰肺經屬絡的臟腑 7 手太陰肺經聯絡的器官 8 手太陰肺經循行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8.2 《脈書·十壹脈》 8.3 《針灸學》 8.4 《中醫大辭典》 8.5 《中國針灸學詞典》 8.6 《中醫藥學名詞(2004)》 9 手太陰肺經腧穴 9.1 本經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絡穴 9.2.3 郤穴 9.2.4 募穴 9.2.5 五輸穴 9.2.6 八脈交會穴 9.2.7 交會穴 9.3 本 9.4 標 10 手太陰肺經經脈病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10.2 《脈書·十壹脈》 10.3 《針灸學》 10.4 《中醫大辭典》 10.5 《中國針灸學詞典》 11 手太陰肺經腧穴主治病證 12 經文互參 13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太陰肺經 1 拼音

shǒu tài yīn fèi jīng

2 英文參考

lung channel of hand taiyi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aiyin Lung Channel of Hand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太陰肺經為十二經脈之壹[1][2]。代號LU[2]。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為表裏[1]。五行屬金[1]。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入屬肺,從肺系橫行出於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其分支從前臂列缺穴處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經氣於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3]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太陰肺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胸部滿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懣,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邊外側厥冷、麻木酸痛等癥[2]。

本經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統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悶胸痛,咽喉腫痛,外感風寒及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

4 五行

手太陰肺經五行屬金[1]。

5 表裏經脈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為表裏[1]。

6 手太陰肺經屬絡的臟腑

屬肺,絡大腸,環循胃口[4]

7 手太陰肺經聯絡的器官

喉嚨[4]

8 手太陰肺經循行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5]。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處分出,壹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5]。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上膈屬肺。從肺系, 橫出腋下, 下循臑內, 行少陰、心主之前, 下肘中, 循臂內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魚, 循魚際,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 出其端。

[本經穴] 中府(肺募),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合),孔最(郤),列缺(絡),經渠(經),太淵(輸、原),魚際(滎),少商(井)。

[交會穴] 手三陰經無交於他經穴。

語譯

手太陰肺經:①起始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②穿過膈肌,屬於肺臟。③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雲門)④下循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 ⑤下過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⑥進入寸口 ──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其邊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腕部支脈:⑦從腕後(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8.2 《脈書·十壹脈》

[足臂本] 臂泰陰脈:循筋上廉, 以奏臑內, 之心。

[陰陽本] 臂鉅陰脈:在於手掌中, 出臂內陰兩骨之間, 上骨下廉, 筋之上, 出臂內陰, 入心中。

手太陰肺經

8.3 《針灸學》

[5]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見下圖)。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處分出,壹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見下圖)。

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

1.起於中焦,下絡大腸

2.還循胃口

3.上膈

4.屬肺

5.從肺系橫出腋下

6.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

7.下肘中

8.循臂內上骨下廉

9.入寸口

10.上魚

11.循魚際

12.出大指之端

13.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8.4 《中醫大辭典》

手太陰肺經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橫行出於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邊外側,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澤),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橈動脈搏動處),沿大魚際外緣出拇指之橈側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列缺)分出,經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橈側端(商陽)。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2]

8.5 《中國針灸學詞典》

手太陰肺經從中焦胃脘部開始,下行聯絡大腸,回上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位橫行至前胸外上方,出中府、過雲門而至腋下,沿上臂內側前緣下行,到肘中尺澤,再沿著前臂行到掌後寸口部的太淵,沿手掌大魚際邊緣的魚際和拇指橈側,到指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後列缺分出,走向食指橈側端,交於手陽明大腸經。[1]

8.6 《中醫藥學名詞(2004)》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入屬肺,從肺系橫行出於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其分支從前臂列缺穴處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經氣於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3]

9 手太陰肺經腧穴 9.1 本經腧穴

手太陰肺經***有11個穴位。其中9個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橈側,2個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6]。

手太陰肺經腧穴

1.起於中焦,下絡大腸

2.還循胃口

3.上膈

4.屬肺

5.從肺系橫出腋下

6.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

7.下肘中

8.循臂內上骨下廉

9.入寸口

10.上魚

11.循魚際

12.出大指之端

13.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太淵

9.2.2 絡穴

列缺

9.2.3 郤穴

孔最

9.2.4 募穴

肺募穴:中府

9.2.5 五輸穴

井穴(木):少商

滎穴(火):魚際

輸穴(土):太淵

經穴(金):經渠

合穴(水):尺澤

9.2.6 八脈交會穴

列缺,通於任脈

太淵(脈會)

9.2.7 交會穴

●所屬經 ?√交會經

手太陰肺經

足太陰脾經

中府

9.3 本

部位:寸口之中[7]

腧穴:太淵[7]

9.4 標

部位:腋內動脈[7]

腧穴:中府[7]

10 手太陰肺經經脈病

手太陰肺經的主要病候為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和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癥[5]。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語譯: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癥:肺部脹悶,膨膨氣喘,咳嗽,“缺盆”中間(喉嚨部)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手,感到胸部煩悶,視覺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癥。本經穴主治“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癥,如咳嗽,氣急,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前臂的內側閃邊(經脈所過處)酸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本經氣盛有余的實證,多見肩背酸痛,感受風寒而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張口噓氣;本經氣虛不足的虛證,多見肩背部酸痛而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顏色異常。

10.2 《脈書·十壹脈》

[足臂本]?其病:心痛,心煩而噫。諸病此物者,皆是臂泰陰脈。[陰陽本]?是動則病:心滂滂如痛, 缺盆痛, 甚則交兩手而戰,此為臂蹶(厥)。是臂鉅陰脈主治其所產病:胸痛, 肩痛, 心痛,四末痛,瘕, 為五病。

10.3 《針灸學》

手太陰肺經主要病候為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和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癥[5]。

10.4 《中醫大辭典》

手太陰肺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胸部滿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懣,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邊外側厥冷、麻木酸痛等癥。[2]

10.5 《中國針灸學詞典》

手太陰肺經發病,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的疾患、五官疾患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胸部脹滿,咳嗽,氣喘,呼吸短促,咽喉腫痛,心煩,小便顏色、次數發生改變,發熱,汗出,肩背部痛,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太陰肺經腧穴主治病證

手太陰肺經腧穴主治頭面、喉、胸、肺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5]。

手太陰肺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中府*

咳嗽、氣喘、胸痛

雲門

咳嗽、氣喘、胸痛

胸部:胸、肺疾患

天府

上臂

氣喘、鼻衄

俠白

上臂

咳嗽

尺澤*

咳嗽、咳血、氣喘、胸滿,潮熱、小兒驚風

孔最*

前臂

咳嗽、咳血、胸痛

列缺*

前臂

咳嗽、咽喉腫痛、頭痛、口?

經渠

前臂

咳嗽、咽喉腫痛

太淵*

咳嗽.咽喉腫痛、無脈癥

魚際*

咳血、咽喉腫痛、發熱、失音

少商*

拇指端

咽喉腫痛、咳嗽、發熱、昏迷、癲狂

手臂部:喉、胸、肺疾患

*:為常用腧穴

本經病候與腧穴主治的關系,據《針灸甲乙經》記載列表如下:

註:括號內字,主治癥中或無。

本經病候(是動、所生病)與《針灸甲乙經》轉載的《明堂孔穴》主治相比較,能找到對應關系,只是在文字上稍有出入。“肺脹”見於中府、少商;“膨膨”原形容喘咳,在尺澤下說“心膨膨痛”(《備急千金要方》作“心痛膨膨然”),則用以形容心痛;經渠下說“胸中膨膨然”,少商下又說“飲食不下膨膨然”,則形容胸膈、食道不利的癥狀。“缺盆痛”見於雲門、太淵;“咳”“喘”在主治癥中最為多見,是本經腧穴主治的重點。俠白、尺澤下有“煩滿”,當與“煩心”“胸滿”相似。原文“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氣虛則肩背痛寒……”,在列缺等穴中也有類似記載。“汗出”指外感熱證,見於中府、列缺、少商;“少氣……”見於尺澤、太淵、列缺,指喘息氣短證。本經各穴證治以肺為主,外應胸背,與經文相合。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按:此篇分五臟虛實證。)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按:此篇分論邪在五臟及其治法。)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肺脹者,虛滿而喘咳。(按:此篇分五臟六腑脹。)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論》: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按:此篇分六經五臟瘧及所取經。)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按:此篇分五臟熱及表裏經取穴。)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然白,時咳,……短氣,……暮則甚。(按:歹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按:此篇分十二經厥和厥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