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的討論不僅關系到對農民戰爭本身的評價,也關系到對秦漢社會性質的認識。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封建制度的內部矛盾和急政暴政,秦始皇完成了統壹事業,同時也為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其歷史作用是“打擊地主階級,推翻日益殘暴的秦統治集團,使社會經濟發展成為可能。”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歷史學家普遍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觀點。1978之後,有學者提出了壹些新的觀點。趙錫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的性質是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反秦起義,阻擋了奴隸制的發展。隨著勝利果實被地主階級篡奪,新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高敏認為,由於秦朝社會奴隸制殘余的嚴重存在,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出現了眾多的奴隸、罪犯等隊伍,而這次大起義的主要作用就是掃除奴隸制和個人奴隸制的殘余。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 ~約公元前89年)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國家圖書館官。字長。左鳳儀,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10歲,能背古文,早年周遊全國,考察風俗,采訪古籍,收集傳說。第壹次看醫生。元豐三年(108),繼父出任太史令,掌管國家圖書、典籍、天文歷法、文獻,對國家藏書有很好的看法,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大量資料。後來因為李陵的辯護,被判入獄,受到貪汙罪的處罰。出獄後,任中書寫了壹本書,取名為《太史公書》,後來叫做《史記》。作為中國最早的通史,它為後人研究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提供了系統完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後世的歷史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史記》
《史記* * *載文130篇,52萬字,包括“列傳”、“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它從軒轅黃帝壹直追溯到唐、禹、夏、商、周、秦到漢武帝初年。《史記》涉及面廣,思想深刻。它不僅寫了古代、近世,也寫了現代、當代;不僅寫了中原、中國,也寫了邊疆、外國;不僅是政治軍事,還有經濟文化;不僅僅是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還有下層社會的各種人。這種包容古今各種知識,集各種文化於壹爐的氣魄,是前所未有的;司馬遷告訴自己,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研究天人關系,汲取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這種開放所有領域,站在自己的學術章程上,總結所有規律,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宏大目標,是前所未有的。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主要有四點:壹是它所表現出來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各民族發展來源的說法,把春秋、中原、荊楚、吳越、秦龍、兩廣、雲貴、塞北、東北等地的國家和民族都視為史記中的炎黃子孫,對中國兩千年來這個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形成和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司馬遷寫漢朝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用兵的時候,壹直是站在反對好戰、反對擴張、反對掠奪的立場。他追求的是各民族平等、友好、和諧共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被壓迫人民的朋友。
二是其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這被認為是國家的強大基礎;反對“重本抑末”,主張“工”、“農”、“商”、“危”並重;反對對工商業者的政治歧視,但贊揚他們的技能和才能,並為他們奉獻壹座紀念碑等等。
三是其強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縮影,司馬遷是先秦文人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並不是單純的為了記錄歷史痕跡,而是明確的為了“表個態”。所以《史記》突出了壹種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以及作者所追求的對現實政治和現實社會的各種批判。有些相當深刻準確,甚至有些兩千年來常讀常新。
四是貫徹書中英雄主義的人生觀、生死觀和價值觀。《史記》中司馬遷所歌頌的英雄,幾乎都是勇於進取、建功立業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可以為了某些信仰和原則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壹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司馬遷曾在《報任安》壹書中寫道:“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處不同。”他遭受閹割,痛苦不堪。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舉的例子是“文王被捕,玩周易;鐘繇寫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對《離騷》的贊頌;左丘是盲人,有“官話”;孫子兵法修訂版之尺;不是蜀,世傳《陸蘭》;韓非囚禁秦,表示為難、孤獨和憤怒;詩三百首,壹般歸於聖賢動怒之舉。“這個人太沮喪了,無法理解他的方式,所以他講述了過去,並思考了那些來的人。”司馬遷的個人奮鬥經歷和《史記》中所歌頌的艱苦奮鬥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後人的壹筆寶貴財富,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啟迪著我們,在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予我們無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氣。
《史記》是中國第壹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著作,也是中國第壹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文學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史記》開創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朝代的“正史”。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第壹次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向人們展示了豐富多彩、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有震驚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眾所周知的臣子如管仲、晏嬰、蕭何、張亮;有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等無敵明星;有吳起、商鞅、趙武靈王等改革家;其他節儉型的還有屈原和秦望;有張儀、蘇秦和琪。俠義類型有盧忠廉、荊軻、賈珠、郭傑;搞笑的有春雨坤,有芳等等。它們五花八門,大約有壹百種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記》中的人物與先秦文學中的人物的顯著區別在於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由於作者十分註重揣摩每個情節和場景的具體情況,力求寫實地表現每個人物的心理性格,所以《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中的人物設計的對話都極其精彩。我想只要仔細分析壹下《廉頗藺相如傳》、《荊軻傳》中對情節、場景的具體描寫,比如“完滿歸趙”、“澠池會議”、“易水送別”、“秦婷突變”;通過分析《項羽本紀》和《高祖列傳》中關於項羽、劉邦和張亮的對話,我們會被作者高超的智謀深深迷住。《漢高祖傳》中劉邦和項羽在滎陽的時候,項羽的部下壹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劉邦居然說:‘我夾到腳趾頭了!’”這是劉邦極其聰明、迅捷、自然的條件反射般的即興發揮,同時又“坦蕩”、辱罵、調侃的個性的生動寫照!項羽被圍,聽說漢軍夜間四面楚歌,他“慨嘆,並為自己作詩:‘拔山之時,怒於天下,不利之時,不死。不死又能怎樣,但是擔心又能怎樣?”清代周亮公說,“妾死兒女散,馬逃,迷上小澤,何以有工夫寫歌作詩!就算有作品,誰聽到了,誰記住了我就叫這個號,不管有沒有事,都應該是太史公的筆來彌補。“這種說法可以說揭示了《史記》文學性的壹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幾個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了跨越式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很短,但整部作品就像壹首詩,比如《伯夷傳》、《屈原傳》、《遊俠傳》。而《史記》大量篇章的抒情性在於對作品的敘述和論述,以及敘述和描寫中強烈的愛恨情仇的感情。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傳》、《李將軍傳》。整部《史記》是壹首愛的頌歌,是壹首恨的詛咒,是壹首飽含作者血淚的悲歌。魯迅曾說,司馬遷“厭惡做弄臣,對自己的人生經歷深感慚愧,把怪誕傳給後代。雖背《春秋》之義,乃史家之傑作,《離騷》為空白詩。”(《中國文學史大綱》)史記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性在歷代“正史”中是最強烈、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決定了中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如思想上以史為鑒,具有啟發性;形式簡短,強調人物的表現,而不是材料的豐富完整,語言的精妙,抒情性等等。《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對我國後來的小說、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記》中眾多的主題、眾多的人物範式、眾多的情節和場景,為後來的小說和戲劇開辟了無數的方法。
《史記》作為第壹部傳記文學的建立具有世界意義。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把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稱為“穹高列傳”。普魯塔克生於公元46年左右,卒於公元120年。他寫了50部傳記(翻譯成希臘羅馬傳記),這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對比中國古代史中的普魯塔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晚出生14年,比司馬遷晚出生191年。司馬遷的《史記》比普魯塔克的傳記早了差不多兩個世紀。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它不僅開創了中國的傳記史,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描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103篇,50多萬字。
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實與正義的批判精神。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體現為四個方面:揭露和諷刺封建統治階級,特別是漢代最高統治集團;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地贊揚和肯定了壹系列下層人物;描述了壹系列愛國英雄。
《史記》不僅是歷史記錄,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藝術性首先表現在利用真實史料成功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盡量做到歷史、人物、主題的統壹,既讓歷史活起來,也讓人物活起來。他也非常善於將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和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對人物的刻畫。
《史記》的敘事簡潔生動,尤其是對戲劇場景的描寫,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司馬遷很少使用駢文,形成了自己簡單、凝練、通俗、通順的語言風格,既輕松又從容,和諧又多變。《史記》的語言壹直被認為是“古文”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