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絕世好面的每集內容

絕世好面的每集內容

播出日期:2010年2月1日

壹條又壹條的面,最早究竟是用甚麽造成的呢?原來是小麥。那麽,最早出現面條的地方是在哪裏?黃淑儀帶大家去到新疆火焰山附近壹個巿集,看看老婆婆以雙手弄出來的“拉條子”面條,而這種面條跟最早出現的面條竟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1991年在新疆發現了多個有二千五百年歷史集體墓穴,從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壹個碗,盛放著最早出現的面條。不過,面的原材料 - 小麥,並非源於新疆,那麽小麥又是從哪裏來的?人類最早又怎樣利用小麥來制造食物?

不過從出土文物中發現了蛛絲馬跡,由壹副皮制的面具可以追溯出小麥的來源!結果證實小麥是來自新疆西面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即現今的伊朗壹帶,九千年前已經有人類在這裏栽種小麥,也就是小麥最早出現的地方。

小麥最早的食法是以石磨磨出面粉,造出類似面包的食物,攝制隊來到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壹窺最早期造面包的方法,他們而弄出來的面包外形像薄餅多過像面包。北非人發明了石磨而出現面包,並傳入羅馬,迷上吃面包的羅馬人更發明“烤爐”,並將面包烤焗技術推展至歐洲。

經過好多智慧累積,人類將小麥磨成粉末,再搓成面團造成面包進食,那麽又是甚麽人懂得將面團弄成壹條條面條?為何面條最早在新疆出現呢?攝制隊將大家帶返新疆,看看遊牧民族哈薩克人在特別日子吃的壹種面條,叫“納仁”,意思是手抓羊肉面。塔吉克人是源自伊朗的民族,現在仍住在新疆,他們所造的“拉條子”,可能就是由最古老的面條所演變而成。如果最早的面條是在新疆出現,這樣又是甚麽時傳入中土? 播出日期:2010年2月8日

中國面食種類繁多,款式多達壹千三百多種,為甚麽解中國人對面如此著迷?

中國人食面食得瘋狂,不單止將面食視為食物,更視為壹種藝術、壹種遊戲!

中國人怎樣可以將壹公斤面粉拉出二百萬條面條呢?

中國人怎樣創造出刀削面、剔尖面、貓耳朵等既可以吃又有看頭的面條來?

面食又怎樣可以從中國人的手上發揚光大?

今集繼續由黃淑儀帶大家去品嘗來自中國的“絕世好面”!

講中國面食,不得不提山西省,刀削面、剔尖面、貓耳朵等都是這裏的出品,粗略估計山西面食有280多種。壹位山西師傅用壹公斤面粉可以拉出二百萬條手打面,而且面質爽滑彈牙,師傅技巧純熟是重點外,還有壹個秘訣,就是面團的黏性。那麽面團為甚麽會既黏且彈?

為了解開謎底,攝制隊帶大家到雲岡石窟,這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窟屹立至今有1,500多年,可是石窟內的佛像嚴重損毀,罪魁禍首不是人為破壞,而是這壹帶的水源。不過,正正就是這些水,讓這裏的面條變得與別不同!謎底揭開了,經過酸堿值測試,發現這裏的水是7.91,屬於堿性。堿性的水遇上面粉,面筋的韌力就會更強,所以面團就可以愈拉愈長、愈拉愈滑!

中國南方沒有小麥,不過中國人會利用其他材料制造面條,譬如用米制成的“米線”。攝制隊帶大家到雲南境內的哈尼族村,看看他們造米線和吃米線的方法。

黃淑儀帶大家返去古代開封及長安,看看中國最早的夜巿為甚麽在宋代的長安出現?再到商業繁盛的開封,看看比歐洲早了五百年出現,樓高兩層的大型食肆,而當時開封食肆最受歡迎的菜色又是甚麽?還有在漢朝人的廚藝有幾多元化,廚房的分工和規模如何令人咋舌?

而中國最古老的烹調方法,是“蒸”和“煮”。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面條食譜,在壹本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籍上找到,節目中還請來專家示範古時中國人是如何煮面! 播出日期:2010年2月15日

中國將面食文化發揚光大,更影響到鄰近國家的飲食文化!這壹集黃淑儀會帶大家到中國西南的佛教小國“不丹”,當地最受歡迎的面食Menchi和Puta,跟中國面有何相似之處呢?泰國的米粉、貴刁,以及越南的檬粉,跟中國的米線、河粉十分相似?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

與世無爭的佛國不丹,有壹種面食由全村婦女壹起做,這種面食究竟有何特別?不丹人生活簡樸,國民的快樂指數名列前茅!不丹人寧願放棄賺取外匯,每年只批準七千名遊客入境,目的是要減少旅遊業帶來的文化沖擊,保存富特色的傳統節慶和傳統食物。

“策秋”是佛教慶典,是不丹人重要的節慶,不丹人會做壹種叫Puta的蕎麥面來慶祝。為甚麽不丹人不用小麥來做面條?蕎麥幾乎沒有面筋,很難搓成面團,所以做Puta要花好多工夫,還要工具來幫忙,所以全村婦女會壹起做Puta。怎樣吃Puta才是最好味?其實好不好吃不單止來自味道,還有來自背後的壹份心意,Puta是群策群力地花了壹整天做出來的面條,當然特別滋味!

不丹人還喜歡吃另壹種新興的面條,叫Menchi。Menchi是用小麥制成,在不丹只有20年歷史,而價錢並不便宜呢!不丹人寧願花多壹點點,都要嘗壹口Menchi面,究竟Menchi有何魅力?有學者相信Menchi是由中國傳入不丹的,有何根據?

種米歷史可以追溯到壹萬年前,而中國華南地區的傣族人做米粉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不過做米粉的工序非常繁復,從水浸米、磨爛後做成米漿、發酵、做成米粉團後再用熱水煮,整整要花三天時間,所以傣族人每逢大時大節才會自己做米粉。而傣族人做米粉的傳統壹代傳壹代,甚至流傳到千裏之外!

七百年前,傣族人曾經被蒙古人驅逐,有些逃至泰國定居,米粉、米線這類食物亦都開始在泰國落地生根。在泰國白菜園宮的壹間密室,我們可以從壁畫中看到,泰國人將視為寶貴的面條來敬佛,這些面條可能就是泰國人最愛的米粉!而泰國最傳統、最道地做Khanom Chin米粉的方法是怎樣?至於也是我們熟悉的貴刁,又是怎樣在水上巿場誕生,成為街頭面食?

除了泰國,越南亦都受到中國的影響,飲食文化十分相似。在越南最大城巿“河口”可見到街邊檔賣米粉,不過越南人叫它做“檬”。飲食文化相互影響,在中國的壹家食肆售賣的小卷粉,就是來自越南,深受食客歡迎。 播出日期:2010年2月22日

日本人與中國人壹樣喜歡吃面,而面條款式多多,如拉面、烏冬及蕎麥面等,賣相精致。究竟日本人怎樣將面條變得出神入化,創意無限?日本江戶時代蕎麥面已經開始發展,蕎麥面怎樣演變成為當時的快餐美食?贊歧烏冬享譽全球,壹絲不茍嘅制法令人嘆為觀止,怎樣才可以做到壹碗完美烏冬?

在日本壹間佛寺 - 永平寺,僧侶每日都要艱苦修行,在他們心目中會視吃面作為獎勵,為甚麽?早於宋代時候,中國和日本貿易往來頻繁,加上當時有大量日本僧人遠赴中國求法,令到中國佛教的飲食和烹飪方法,不斷東傳到日本。其實,日本最早出現的面條是蕎麥面,原因為何?

東京好多著名蕎麥面館都超過壹百年歷史,他們仍然保留著傳統做蕎麥面的方法。蕎麥面在十九世紀風靡全日本,店鋪更開到成行成市,還訂立排行榜,訂出壹百家最好的蕎麥面館。有壹種叫做“鰹節”的調味料,竟是令蕎麥面受歡迎的原因之壹,它究竟是甚麽?今時今日,蕎麥面熱潮依然盛行。在本州盛岡,會定期舉行壹個鬥吃蕎麥面比賽,綽頭可不少!

烏冬是日本獨有的食物,在日本香川的贊歧,烏冬店總有壹間在附近。贊歧人喜歡烏冬滑過嘴唇那種感覺,所以壹般都吃到“雪雪”聲。不過,怎樣才可以做到壹碗完美烏冬?看看全縣最好的烏冬面館的師傅如何炮制烏冬。

日本人同樣喜歡吃拉面,日本人運用創意,將拉面變得更加令人著迷,而且迅速滲透每壹個角落。日本人新創的火拉面,怎樣讓拉面會著火?面條在古今日本都同樣受歡迎,原因之壹就是夠方便。來到東京地鐵站的壹家面館,看看分秒必爭如何令面條歷久嘗新! 播出日期:2010年3月1日

壹碗面包含了好多美好的祈望!日本人習慣在7月7日吃素面,寓意吉利;泰國人在喜慶日子吃面條,寓意喜事陸續有來;中國人吃長壽面,希望長命百歲!至於韓國人的面食文化,更滲透了儒家思想,今集黃淑儀與大家壹起看看韓國面食特色,以及近代即食面怎樣影響全世界。

朝鮮儒學泰鬥李滉的後人,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都會舉行祭祀祖先,祭祀食物十分豐富,其中壹種就是面條。面條以小麥造成,韓國人視小麥為珍品,而弄壹碗面相當花工夫,所以用面條表達孝心!

佛學在韓國舉足輕重,而佛學亦改變了韓國人的飲食文化。壹道佛門面食“紫蘇翠玉瓜面”是怎樣做出來的?韓國僧人吃面時的習慣又是怎樣?節目中還會根據韓國第壹本食譜,試做傳統的韓國面食“榨面”。

朝鮮王朝時代,面粉是罕有外國食材,在貴族菜式中便有牛肉湯面。而高宗皇帝最鐘意吃“平壤冷面”,這道冷面有甚麽材料?韓國人為甚麽愛在冬天吃冷面?韓國人傳統蕎麥面的做法,又有何奧秘?

時至今日,韓國人已經將面食帶上太空。第壹位踏足太空站的韓國太空人李素妍博士,帶了十種韓國研發的太空食物上太空,當中還有李博士最喜愛的面條。這些太空面食怎樣與別不同?面食發展能夠壹日千裏,有壹個人居功至偉,他創造全球第壹碗即食面,他是誰?現時全球五十億人每年食用壹百億包即食面,成為最多人吃的加工食物。

現代人生活講求效率,面條發展到今時今日,已經成為全球的美食之壹,平凡的面條已經變得不平凡,並征服了全世界。 播出日期:2010年3月8日

意大利的面條超過三百款,堪稱歐洲面條王國。壹條條的意大利面夠普遍,那麽壹層層的嘅意大利面味道又有何特別?甜的意大利面妳吃過沒有?新鮮意大利面為何只是貴族的食物?

意大利的面條五花八門,因為意大利人幾乎每餐都吃面條,就像中國人食米壹樣,無飯不歡。中世紀時阿位伯入侵意大利的西西裏,所以當地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食物也不外,傳統菜式“帕爾馬式芝士焗茄子”和“直條意大利面”就是好例子。有千年歷史的直條意大利面要怎樣煮才好吃?

意大利中部的壹個古城 - 博洛尼亞,其面食文化跟西西裏截然不同。當地人會將面團切成五厘米的小方塊,稱為Tortelli,即我們認識的“意大利雲吞”。這款面食在意大利中部非常受歡迎。除了Tortelli外,這類新鮮制作的意大利面食有好幾百種,Gnocchi的餡料有馬鈴薯、Ravioli裏面包裹著鮮奶芝士,還有壹種叫Baquero,意大利語的意思是打人壹巴掌,當中還有壹段故事呢!

意大利面自古至今都有很多花款,除了可以作為主食外,還可以做甜品!黃淑儀會帶大家到西西裏的市場,品嘗以面團制成的杏仁糕;再到伊朗的壹間雪糕店,看看用面條做材料的甜品,而這種甜品已經有四百年歷史。

意大利面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就系幹意大利面和新鮮意大利面。壹般人平日所吃的大多數是幹意大利面。幹面條更讓意大利面可以獨當壹面,更行銷全球。是甚麽因素造就幹意大利面的產生?黃淑儀會帶大家到西西裏的嘉布遣會修院,修院的地下室擺放著超過七千具幹屍,全部都是經過天然風幹。這些幹屍保存得相當好,究竟秘密在那裏?這與幹意大利面有何關系?

至於新鮮意大利面嘅歷史,比幹意大利面更加早。十六世紀中期以前,新鮮意大利面更被視為奢侈美食,只有上流社會的人先有機會享用。國家曾經禁止在饑荒的時候生產意大利面,為甚麽? 播出日期:2010年3月15日

意大利是歐洲的面條王國,究竟面條是何時傳入意大利?真的是馬可勃羅由中國將面條帶返意大利?還是意大利人無師自通?意大利面又經過甚麽過程,才得以發揚光大,稱霸歐洲?在最後壹集的《絕世好面》,黃淑儀會為大家逐壹解開!

十四世紀的威尼斯已經流行吃意大利面,究竟面條是甚麽時候,以及怎樣在意大利出現?其中壹種說法是馬可勃羅將面條由中國帶返意大利,是真的嗎?不過,在《馬可勃羅遊記》中,有關食物的記載都沒有提到他將面條從中國帶返意大利;而且有書籍記載早在1244年,即馬可勃羅由中國返歐洲之前,意大利人已經常食意大利面。那麽面條又會不會是古時羅馬人發明的?黃淑儀帶大家到二千年前被火山爆發活埋的羅馬古城 - 龐貝,從古城遺跡中也沒發現古羅馬人有吃意大利面的習慣。

我們來到西西裏首府巴勒莫的壹座建於十壹世紀的古老教堂,教堂天花上面畫了好多纏住頭巾的阿拉伯人,原來在壹千多年前,壹支阿拉伯軍隊登陸西西裏,並展開長達二百年的統治。原來面條就是這個時期傳入西西裏,然後傳遍整個意大利和歐洲。而學者相信西西裏人的幹面條itriya就是各式意大利面條的老祖宗。

早在唐朝,數以萬計的西方人通過絲路來到中國的開封等大城市進行貿易。當時阿拉伯商人隨身攜帶的幹糧,是壹種可以存放壹個星期的扁平面包,其後發展出幹身的面條,而幹面條亦隨著他們經商路線而傳播開去。當面條傳到去意大利,意大利人又怎樣將面條發揚光大呢?

“面條”是壹種簡單而又美味的食物,背後卻融合了各個民族的飲食文明和智慧,成為全球人類的“絕世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