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說:?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
經典要靠心靈的感悟與正聞熏習獲得。若是以邏輯去思辨,就墮為平庸。
那麽如何感悟、熏習智慧呢?讀著,經典中的文句就自動鉆進心靈當中,萃於面,盎於背,心靈受到經典的滋潤,?活潑潑地?。那時便是人與天地同在之時!不去思辨,開啟右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直到智慧如清泉,潺潺出心田。
靜定生慧,致虛極,守靜篤;先不要看註解,渙散了,用誌不分,乃凝開神。智慧的語言,常常在心中打轉,所謂口而誦,心而惟,這些經典語言不斷清洗我們的不良的習氣,從內心開始,開啟我們的光明和高尚,作用於外,開啟我們光明的前途。內聖而外王
讀久了後,日漸觸類旁通,日漸滿腹經綸,至於理解,三歲有三歲的理解,十歲、二十歲?乃至八十歲都有各自不同階段的理解,只有讀熟了,才能增加以後被指點和評價的機會。
當這些書都讀熟了,中國的書就沒有不能讀的了,《資治通鑒》《左傳》就都可以當做課外書讀了,那中國書就沒有讀不了的了。這樣就會越來越喜歡讀書,直接作用就是閱讀能力提升,進而理解力提升,為未來學各種具體學科和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年寒窗,壹心只讀聖賢書;壹朝成名後不管從政、從商、眾醫?就都有了學問和德性的基礎,這正如耶魯大學校長所言:?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與學問,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同時日日與聖賢對話,逐漸涵養了壹個人遠大的誌向,走向更遠更廣闊天地的心量、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