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西的洪洞為什麽叫洪洞?

山西的洪洞為什麽叫洪洞?

2樓  今洪洞縣城是1954年4月9日由政務院批準將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並後形成的。當時曾按慣例取兩縣名字首字,命名為洪趙縣,但到1958年又改為洪洞縣,這樣改的目的可能是考慮到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歷史在中國北方群眾中的廣泛影響和億萬移民後裔對故土的情感,所以才特意保留了“洪洞”這壹歷史文化品牌。

原洪洞縣在西周初稱“楊”字,因古代楊人生息於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楊”字形如人舉著武器向太陽舞蹈的樣子,專家由此推測,古楊人是壹個崇祀太陽神的部族。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僑於此,為楊侯(另有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楊之說)。據史家考證,古楊人於西周從這裏向南方遷徙,輾轉至今湖北房縣楊子山附近,建楊子國,南齊因在此置楊子縣。後又東遷至江蘇壹帶,留下揚州、揚子江等有關地名。在長江下遊又與越人雜居,形成了春秋時期的揚越,戰國時,揚越人的活動已達嶺南,廣州市神化傳說有五位仙人持谷穗騎五羊創建五羊城的故事,這實際上就是揚越人開發廣州的歷史反映。如此來說,早在三千年前洪洞縣境已經開始移民了,而且比明初移民的範圍更遠更廣。再說伯僑為楊侯,子孫世襲達四五百年,晉獻公時將楊侯國滅掉,後封晉悼公之弟於楊,號曰楊幹。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漢代學者揚雄在自敘家世時說:“叔向食采楊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說明洪洞還是楊姓的發祥地,且古代楊、揚二字通用,楊、揚兩姓同出壹祖。春秋末,晉國私家勢力逐漸壯大,並不斷對羊舌、祁等舊貴族發起進攻。前514年,新興勢力滅羊舌氏,將其采邑分為楊氏、平陽、銅?三縣,以僚安為楊氏縣大夫。這是洪洞縣境內最早的置縣。西漢在此置楊縣,縣址在今洪洞縣東古村(壹說在東南範村)。

東魏時出於戰爭需要,在楊縣北25裏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稱“洪洞鎮”,洪洞之名從此出現。古籍中對此地名也有記載,如姚最《序行記》:“周建德五年,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復,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靜率其所部,肉袒軍門請降。”再如《北史》:“周主至晉州,宇文憲自雀鼠攻拔洪洞。”這些史料中的“洪洞”皆指軍事要塞洪洞鎮,其位置在今洪洞縣上紀略壹帶。

隋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經過楊縣時,因惡其縣名與隋帝姓氏同為“楊”,遂改楊縣為洪洞縣,乃以古戌洪洞為名。

說到洪洞的含義,地方誌記載是,因城南有上古傳說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這種解釋顯然過於牽強。記得郝樹侯先生談到過他的見解,他認為:“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這個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濤澎湃。”對此,很多人表示贊同。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鴻洞”,原意確是形容大水,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有時也形容大風,如漢代王子淵《洞簫賦》:“風鴻洞而不絕”。我認為東魏在此設軍鎮,建洪洞戌,還應該有以洪波之勢顯揚軍威的意味。

洪洞縣北為原趙城縣,“趙城”的來歷也頗為悠久。西周時,周穆王有壹位得力的駕車手,叫造父,相傳周穆王西巡,由造父駕良馬八匹直趨昆侖,見到西王母後聽說徐偃王謀反,又與周穆王日馳千裏,東歸擊徐,大破叛軍,造父以此軍功受封趙城。“趙”的本意是超速疾行,“趙城”這個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馳千裏平徐偃王的功績而命名的,和很多古封國名壹樣,如“晉”是為顯揚唐叔虞善射;“周”是以後稷善稼穡;“楚”是紀念先祖起於山林,都是為紀念先輩功業或反映其文化特征而產生的地名。造父的後裔便以趙為氏,尊趙城為其發祥地。

原趙城縣境從漢至隋歷屬彘縣、永安縣、霍邑縣,隋義寧元年(617年),始分出趙城縣,直到1954年與洪洞縣合並。

洪洞縣西臨霍嶽,東帶汾水,以得山川勁氣,民性剛毅,風土質樸而聞名於世,故謂“洪洞”嘉名非此地不可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