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將語言轉化為口語的壹種閱讀方式,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頻繁的閱讀訓練。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永遠需要閱讀”。張天若先生也說過:“在閱讀教學中,第壹是閱讀,第二是閱讀,第三是閱讀。”於永正先生在書中說,他每節課前要做的就是把課文讀幾十遍,直到把課文讀得惟妙惟肖,通過閱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他才罷休。另壹方面,目前我忽視了學生的閱讀訓練,更註重老師的教學設計,東拉西扯,想盡辦法讓教學設計完美,課堂上熱鬧非凡。但是壹個學期下來,很多同學朗讀的時候都有問題,讓我意識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
與語文課標相比,很多學生在朗讀時存在以下問題:壹、壹個字壹個字地朗讀,這樣朗讀,朗讀的課文聲音單調,停頓沈悶,意義碎片化,毫無生氣。第二,朗讀時冗長乏味,看書時慢吞吞。語調沒有起伏,軟弱拖沓,導致字與句之間停頓不清,文章缺乏感情色彩。
反思的原因主要有:第壹,對學生的閱讀訓練重視不夠。無論是課前準備、課堂練習還是課後鞏固,教學的重點都是掌握教材的知識點,比如掌握生詞、單詞、句子,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忽視了學生的閱讀訓練。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示範閱讀和朗讀的教學。老師為了完成必要的課堂教學,往往只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卻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範文閱讀或者老師在讓學生自己讀之前就傳授閱讀方法,那麽學生只能白讀。最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閱讀訓練。老師希望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課本上的知識點全部教給學生。現在想來,在壹堂課上,老師很勤奮,但學生似乎很“懶”。他們對壹直被老師灌輸不感興趣,閱讀訓練的空間也被擠掉了。
那麽,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呢?如何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的法寶?於永正老師在書中給了我答案。
首先,朗讀需要老師的模範閱讀。在他的書中,於永正先生多次談到這位優秀老師深情的朗讀讓學生和聽眾淚流滿面的故事。同時,眾所周知,學生有強烈的向老師學習的意識。於先生在書中還寫道:“有聲有情的朗讀,會使學生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情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使他們能夠學習和探索黨的需要和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想引起學生大聲朗讀的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聲音和情感來驅動壹個模型朗讀。我們知道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模仿老師,學生更感興趣。聽了老師的示範朗讀,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立馬提高了。同時,教師的榜樣閱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為孩子樹立榜樣,消除孩子對困難的恐懼。給學生壹桶水,老師也要有壹桶水。教師如何做好有聲有情的範文閱讀?於永正先生也在他的書中給了我答案:“讀書之前先備課”。備課時要反復、正確、流利地讀課文,讀自己的感受,讀自己的語感,讀遣詞造句、策劃布局之美。
其次,增加聽力和閱讀訓練。回想起來,我發現在之前繁忙的教學中,我失去了很多學生的閱讀訓練機會。現在我明白了大聲朗讀的重要性。下學期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加學生的聽力和閱讀訓練:第壹,課文壹般都是朗讀,這些音頻資源發給家長。家長讓學生在家聽規範的普通話朗讀,並模仿跟隨。第二,利用好每天晨讀前的十幾二十分鐘。班裏很多同學壹般都是在學校提前規定的早讀時間到達教室。雖然他們通常會要求早到的學生自己大聲朗讀,但收效甚微,學生容易分心,容易動粗。面對這種情況,老師要求最早到達教室的學生提前在多媒體上播放課文和朗讀音頻,學生選擇跟著讀或者聽。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聽朗讀的時間,也增加了學生自己閱讀的時間。第三,開展讀書競賽。班裏舉辦閱讀比賽,對優勝者進行獎勵,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最後,老師指導閱讀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教學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非常重要。當學生在朗讀中遇到障礙時,教師利用引導閱讀和引導閱讀,幫助學生正確讀出語音和聲調,重讀和調好,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做到不加詞、不漏詞、不重復、不斷句地朗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同時,教師必須保證學生朗讀的時間,通過教師的反復講解和示範,讓學生首先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然後逐漸感知運用停頓、語調等方法表達自己在課文中的感受。
正如於永正老師在書中所說,“講解只能讓人知道,朗讀才能讓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語言,讓語言活在學生的心裏。”朗讀是語文教學和課堂中不可缺少的豐富多彩的壹部分。作為語文老師,我也會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給學生做好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