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被文言文被關令尹喜

被文言文被關令尹喜

1. 《關尹子教射 》翻譯

原文:

(作者:列子)選自《列子·說符》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皆如之。故聖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譯文:

列子跟關尹子學習射箭,有壹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請教關尹子,說:“我學得差不多了吧”。

關尹子說:“妳知道妳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

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

關尹子說:“不知道不能算是學會了”。

列子回去再練習。

過了3年,列子又來向關尹子求教。

關尹子又問:“妳知道妳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

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說:“現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規律,嚴格要求自己,就能每發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所以聖人不關心結果,而註重清楚的了解整個過程。”

擴展資料:

故事背景:

列子,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道家著作。相傳為列禦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尹子

“關尹子”周·春秋戰國時期的人. 是以官代名而已。關是指老子出函關的關,守關的人叫做關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稱為關令尹喜,後人尊稱為關尹子。

關令尹喜研讀老予之學,多有心得體會,發而為文,成《關尹予》壹書。然而,兵燹災難,其書佚失。稱之為《文始真經》,乃是道教興起之後的事情,仿佛《莊子》被稱做《南華經》壹樣。因為莊子被封做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應該稱做《南華經》。

今見之《關尹子》,乃是唐宋間人托名之作,系偽書。他的思想片斷,保留在《呂氏春秋》、《莊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無”“常有”,將“太壹”(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作為萬物的根本。

以濡弱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2. 老子的出關

老子的出關之謎2007-01-26 00:17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

而後就騎著壹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

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擡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

還有壹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壹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

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

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

3. 古文中得“紫氣”慣指

是吉祥 紫氣東來 ( zǐ qì dōng lái ) 解 釋 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

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比喻吉祥的征兆。

出 處 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清·洪升《長生殿·舞盤》:“~,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 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司馬貞索隱引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後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尹喜,字公文,相傳是西周王朝中的壹位賢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

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尹喜上任後,在關旁結草為樓,稱之為樓觀,每天在這裏觀察天象。

有壹天夜裏,尹喜在樓觀上凝視,忽見東方紫雲聚集,長達三萬裏,形狀猶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十分驚喜,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裏,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駕車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知有大聖人將從此經過,他便立刻召見守關兵卒孫景說:“傳令下去,九十天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要時刻留意,如有形容奇特、車服異常者從東而來,要求度關,切勿放行,立即稟報,不得有誤。”

同時,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日日齋戒,凈身等待。

七月十二日午後,日已偏西,光華東射,關卒孫景不敢懈怠,仍在關上守望,忽見行人中有壹青牛之車,其牛大而車小,車板薄而載人重。車上坐著壹位白發老翁,紅顏大耳,雙眉垂鬢,胡須拂膝,身著素袍,道骨仙貌,非同凡人。

孫景飛奔下關稟報。尹喜聞報大喜,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子有意試其神智,故意說道:“吾乃壹介貧賤老翁,如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道:“請大聖人暫留神駕,到關中小住,指點修行之道。”

老子說:“老夫家居關東,田在關西,今往田中取點柴禾,怎麽會是聖人呢?”尹喜道:“尹喜早得神明示象,已掃路焚香、沐浴凈身,在此恭候多日,誠望聖人賜教。”老子笑道:“妳說的聖人是古先生,此人善修施教,有綿綿永存之術,老夫正欲西去求教,還望大人放行。”

尹喜再拜道:“今視聖人真姿超絕,望聖人略為尹喜指路,尹喜感恩不盡。”老子道:“汝何以知道老夫是神仙?”尹喜道:“尹喜好觀天文,略知變化。

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紫氣浩蕩,滾滾如龍,長達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壹般之神;而紫氣之首有白雲繚繞,聖人當為白發,是老翁之狀;紫氣之前有青牛之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數試尹喜之後,見其態度誠懇,所言真切,確是可度之才,便怡然含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知汝,當得度汝也。”

尹喜聞言大喜,叩頭問道:“敢問大聖人姓名?”老子道:“吾姓字渺渺,無世不出,本人現在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焚香叩首,行拜師大禮,做了老子的入室弟子。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後,見尹喜心慈人善,氣質純清,於是融靜修、服藥、畫符之效為壹體,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名為《道德經》。《道德經》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言罷,老子飄然而去。 老子去後,尹喜辭去關令之職,終日在樓觀之上修習,初時不甚明了,誦之口熟,漸漸品出其中妙蘊。

後終於悟出真諦,修成大道,成為文始先生無上真人。 尹喜在升天之前,來到老子故裏,並把自己的軀體留在這裏,讓自己的忠魂永遠守護恩師的家門,以報答五千至言教誨之恩。

4. 《杜鵑啼血》文言文翻譯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

後有壹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壹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

望帝積百余歲,荊有壹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

望帝去時子圭鳴,故蜀人悲子圭 鳴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從天墮。

開明帝下至五代,有開明尚。始去帝號,復稱王也。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無五丁,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號曰石牛。千人不能動,萬人不能移。

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成都而縣之。成都在赤裏街,張若徙置少城內。始造府縣寺舍,令與長安同制。

秦惠王時,蜀王不降秦,秦亦無道出於蜀。蜀王從萬余人,東獵褒谷,卒見秦惠王。秦王以金壹笥遺蜀王,蜀王報以禮物,禮物盡化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賀曰:“土者,地也,秦當得蜀矣。”。

《秦惠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養卒,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後遣丞相張儀等隨石牛道伐蜀焉。

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將其妻女適蜀。居蜀之後,不習水土,欲歸。蜀王心愛其女,留之,乃作《伊鳴之聲》六曲以舞之。

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娶以為妻。不習水土,疾病欲歸,蜀王留之。無幾物故,蜀王發卒之武都擔土,於成都郭中葬之。蓋地三畝,高七丈,號曰武擔以石作鏡壹枚表其墓,徑壹丈,高五尺。

於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獻美女五人於蜀王。蜀王愛之,遣五丁迎女。還至梓潼,見壹大蛇入山穴中。壹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引蛇,山乃崩,壓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為石,蜀王登臺,望之不來,因名五婦侯臺。蜀王親埋作冢,皆致萬石,以誌其墓。

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王開明拒戰,不利,退走武陽,獲之。

張儀伐蜀。蜀王開明戰不勝,為儀所滅。

秦王誅蜀侯惲,後迎葬鹹陽。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

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蜀王有鸚武舟。

秦為太白船萬艘,欲以攻楚。

秦為舶舡萬艘,欲攻楚。

秦襄王時,宕渠郡獻長人,長二十五丈六尺。

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於縣。塗山娶妻生子,名啟。於今塗山有禹廟,亦為其母立廟。

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今為青牛觀是也。

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壹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裏也。

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

縣前有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

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5.

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壹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壹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壹直是遊手好閑地輕松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壹席之地,修了萬裏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壹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壹生,只是給自己換來壹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壹笑,吩咐府尹說:“請找壹塊磚頭和壹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壹,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麽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上面這個是故事.下面的原出處:劉向《列仙傳》記老子出關:“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雲:“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列仙傳》)老子乘青牛出關說的影響很大.在後人心目中,老子是壹位大耳下垂、須發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態安詳,乘青牛而隱逸的老者.畫師們的《老子出關圖》上那位老成持重、飄逸達觀的得道老者也多是這副形象. 可是老子乘青牛出關的說法卻不見於《史記》.《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廼(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終.”僅此而已,並無“乘青牛車”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