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八月十五賞月的由來。

八月十五賞月的由來。

據史書記載,古代帝王有春祭日月之禮,祭月節在農歷八月十五,適逢半個三秋,故名“中秋節”。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天的八月,所以又叫“秋節”、“八月節”、“八月節”、“中秋節”。還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及相關的節日活動,所以也叫“團圓節”、“女兒節”。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亮展開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拜月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在月亮下唱歌跳舞尋找配偶的習俗,以及古代秋天祭奠土地神的習俗。

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壹直是國家法定假日。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根據中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壹年有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因為秋天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所以中秋節也被稱為“中秋節”。到了魏晉,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禮樂誌》載“春秋放於王文軒、王武成”,“開元十九年,設太公宓尚寺,與留侯張亮為伴。仲春中秋,有祭,祭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了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亮上的癩蛤蟆到玉兔,從吳剛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壹幅絢麗多彩的景象。從漢代到唐代,詩人和詩人都歌頌月亮及其事件,8月15日的滿月成了表達情感的絕佳時刻。北宋唐太宗年間,官方正式將8月15日定為中秋節,本意是在三秋中部,屆時全民都會慶祝。中秋之夜,明月當空,光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8月15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壹年中重要的節日,與科舉有著非常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歷來是統治者非常重視的大事。而三年壹次的秋季比賽剛剛定於八月舉行。當風景和激情結合在壹起,人們就會把高三考試的人當成月月中得桂冠的人。每逢中秋節,都要隆重慶祝,這已成為全社會的重要習俗。世代相傳,中秋節逐漸成為中國四大節日之壹(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