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總稱。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規蹈矩,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這些學者和官員統稱為士大夫,始於戰國時期。那麽這些知識分子是如何成為官員的呢?漢武帝以後,選拔人才有考察和征調兩種方式。考察是自下而上的,地方官員挑選轄區內的人才,推薦給上級。征服是自上而下的,被皇帝征召。所以學者要做官,就要和大官僚結盟,希望推薦他們做官。終有壹天,任何壹個仕途有成的文人,也會穩固和加強這些大官僚的政治地位,所以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兩全其美。東漢後期,壹些謫官的門生遍布天下,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它們在魏晉時期得到發展,在東晉時期達到頂峰。司馬睿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了東晉,更大的士族與皇權相互抗衡,甚至威脅到皇帝的權威,這也是東晉滅亡的原因。桓玄就是壹個典型的代表,他曾經推翻司馬氏統治,自立為帝。只是後來失敗了,被劉崧取代了。到了南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皇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想盡辦法削弱自己的軍政權力。隋朝建立的科舉制度是削弱其政治權力的重要策略。通過相對公平的科舉,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國家政治,減少了小集團成員,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