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有多少種?多少份?
這個很難數。大家參考壹下吧。三藏經、法律學、十二佛經分為十二類,又稱十二點教,即長行、重贊、孤升、比喻、因緣、自言自語不問、原生、能幹、前無古人、正方、議論文、回味無窮。《大藏經》原本是用梵文和巴利文寫成的,但是梵文的《大藏經》原本現在已經殘缺不全了。《巴利語大藏經》和其他從梵語翻譯成漢語、藏語、蒙古語、滿語和西夏語的《大藏經》至今仍基本完好。現在的佛經可以分為八裏文、梵文、藏文、漢文、日文、蒙文、滿文、西夏文和西文。前兩部是佛經原文,後兩部是前兩部翻譯的。(1)巴利語:巴利語三藏,又稱南藏,是南傳佛教所依據的聖書。它的建立日期被認為是公元前二世紀到壹世紀。根據錫蘭的歷史(巴·di^pavam!Sa)據記載,公元前壹世紀末,錫蘭國王王婆(Bavat!t!aga^man!I)在《無畏山》(Ba Abhayagiri)中,邀請了500位聖人撰寫了《口述八裏三藏》,也就是今天的八裏藏經的雛形。幾經變遷,公元前5世紀,佛教徒(又名覺音)到了錫蘭,把當地語言流傳下來的佛經全部改成了印度的巴利文,並徹底整理出了相關的註釋書籍。到目前為止,八裏三藏見過壹面完美的墻。後來,佛音到緬甸等地傳教,八裏三藏也傳到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地。因此得知八裏三藏體系以錫蘭為中心,逐漸向緬甸等地傳播。今天三藏裏有各種版本的錫蘭、緬甸語、暹羅、柬埔寨文字。19世紀末,泰國王秋楚拉隆功五世在南方發起了佛經的編纂、整理和傳播,並以暹羅為官方,在該刊上發表了全部藏經,使學術界受益匪淺。此外,西方佛教學者從19世紀開始研究巴利文佛經,所以巴利文三藏的出版和翻譯有與日俱進的趨勢。(見《南方大藏經》3748) (2)梵語:印度貴族原本有壹種流行的雅語,但佛陀在世時,因為主張四姓平等,所以沒有使用雅語。佛陀圓寂壹百年後,法學家波爾尼為方便通行,詳細制定了雅語,佛教徒也用它來記錄佛經,也就是梵文佛經。梵文佛經和巴厘文佛經,孰先孰後,已經無法考證,但它們的分布區域卻大相徑庭。相傳伽尼修國王在位時,指派三藏,凡未傳世者皆撰,傳世者皆校。梵文佛經被稱為完整的。但現存的梵文佛經大多只是片段,內容籠統淩亂,不如八裏三藏完整。就教義而言,八裏三藏可以說屬於大乘教義,而大部分梵文佛經屬於大乘教義,大部分早已翻譯成中文,但也有很多珍貴文獻沒有翻譯成中文。近代在尼泊爾、西藏、中亞等地發現了梵文佛經,尼泊爾是最大的發現者。1822年,壹位名叫B.H .霍奇森的英國人在尼泊爾收集梵文經文,得到了380份新舊手稿。從1873年到1876年,壹位名叫d .賴特的英國人繼續收藏了320多本書。據學者考證,在佛陀駕崩後的第三世紀初,中國和印度的佛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教困難,大部分印度佛教徒逃往尼泊爾。13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印度佛教徒在尼泊爾避難。其氣候苦寒,非常適合梵天的保存。除尼泊爾外,於闐、敦煌、高昌、龜茲等地也發現了大量的梵文佛經,對學術界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現存的梵文三藏手稿雖然少之又少,但在公元壹世紀流入西藏和中國,早已被翻譯成浩如煙海的藏漢三藏,在所有佛經中占有重要地位。(3)漢文:在各佛教部門的翻譯經典中,漢文版《大藏經》是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始於後漢,止於元代,由梵文、巴利文、胡語翻譯而成。最早的經典翻譯,以東漢建安二年(148)洛陽的安世高為代表,主要翻譯小乘經典。桓末年,大嶽國的分支婁也到洛陽,主要翻譯大乘經典。在經典翻譯之初,它只是由他們自己書寫流傳下來,直到秦(314?~ 385),把翻譯過來的經典進行收集、分類,編成目錄,這是壹卷《經典綜合目錄》。分為八個部分:經典之記、異經之記、失譯之記、涼土異經之記、關中異經之記、疑經之記、註經之記、雜經之記。* * *經典分六三部收。後來的遊僧、包青天等。還寫了各種經典來補充。當時,他還寫了所有翻譯的安置宮殿和寺廟。至隋唐時期,譯經事業更加繁榮,出現了單譯、復譯、混譯、偽譯等不同的譯法,中國抄寫的文集、傳記、著述也陸續入藏。歷代編纂的藏經目錄,總共有六七十種之多,現存的有二十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有《三藏集》、《法經》等目錄,費長房的《歷代三寶》,唐玄宗的《道經》,開元佛教的《智勝錄》,以及《慶福法寶總錄》。此外,在以上列舉的各類典籍中,開元佛教及佛教誌因其收集完整、記述正確、分類恰當而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其分類也自開寶以來為絕大多數藏經所用。齊梁以後,臨摹經典精華之風也很盛,有《梁唱經》50卷,《梁文帝文士法寶》200卷,《後魏譚仙經》20卷,《梁經》30卷,《梁賢言》10卷,《梁經》88卷,《譯林·梁》80卷。隋唐以後,藏經中的梵文和難詞附音附義也是可以的,包括《唐代全音附義》25卷、《唐代會林全音附義》100卷、《廖錫麟全音附義》10卷、《後晉錄新藏經集》30卷、《宋代紹興重刻藏音》3卷。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多的解題大藏經,如唐玄毅的《唐代開元佛教廣歷書》30卷、宋代唯壹的《白大藏經簡編》13卷、宋代王固撰並經元代延續的《三藏佛教法寶目錄》10卷、明代寂靜的《大明佛教會幕義門》41卷、書名4卷、明代徐誌的《讀書學記》44卷、日本人的3卷《中國大藏經》是隋唐時期編纂的,但當時沒有印刷術,所有的藏書直到宋代都是靠書寫。《中國大藏經》的出版以四川成都所刻(木刻)的全部大藏經為對象,是蜀版的正式版本。此後,印藏經的生意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宋代有:遼本契丹藏、金本金藏、福州萬壽藏、湖州藏(浙江版)、資福藏、磧口藏。元代根據宋版,藏經有普寧藏文和大法藏文兩種。但元末天下大亂,藏經被燒光。明太祖洪武年間,紀碩德在蔣山校對藏經,並在南藏出版。然而,校對並不準確,有時會出現錯誤。除了南藏,還有北藏、冷巖寺版、弘治版。雍正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 ~ 1738),以北藏為底本,又增加了新書,出版了《龍族集》。此外,還有頻繁出現的藏文和錯落有致的藏文,以及1945年編纂的《中國大藏經》(1956),1972年出版的《佛教大藏經》。小三也屬於漢語言系統,刻於宋真宗時代(朝鮮憲宗二年1011)。以宋代開寶為底本,加入《貞元錄》所收書籍,是韓國第壹部刻本大集。此外,玄宗在朝鮮稱帝時,又刻續收藏。高宗二十三年(1236),開始刻第二版《高麗集》,也就是今天流傳下來的《李奔藏經》。文宗十三年(1059)抄自契丹本,現已全部失傳。(見《漢藏》1001) (4)日本:日本印刷的佛經原本屬於漢語言體系。但由於日本大藏經的出版事業極其繁榮,而且近壹段時間以來,大藏經的編輯也越來越完備,形成了後來居上、壹枝獨秀的局面。日本出版的《大藏經》始於德川初年的天海藏,參照宋版和元版進行臨摹。其次,有壹部德川晚期的黃檗集,是明代冷煙寺版的摹本。明治時期有焦紅書院出版的藏經縮本,按李、宋、元、明四部藏經校勘,並加入部分日文著述。明治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02 ~ 1905),藏經院刊《字正藏》,以小檗本和李奔本為基礎,參照明本。從明治三十八年到大正元年(1912),日本藏經研究所收集了丟失的納粹黨所用的十字記號的抄本,並對納粹黨所用的十字記號進行了整合,以便進壹步收集。從明治四十四年到大正十壹年,東京佛教書刊協會陸續出版了壹套主要由日本撰寫的佛教百科全書,即《日本佛教大百科全書》。《大正》是八到十年前由中野忠誌編輯,日本大藏經編纂協會出版的,被稱為日本大藏經。大正十三年,高草俊二郎等人發起出版大正新修大藏經,昭和七年(1932)完成。它是壹部中國古代大藏經的合集,關於大藏經的律法共收* *萬余卷,匯集了印度、中國、日本、朝鮮的全部佛教經典,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大藏經之壹。校勘,除了李宋元明四大集之外,還通過比較日本聖語集、宮本、敦煌寫本以及各種古代佚本、流傳本進行。昭和十三年,他影印並修訂了焦紅版,昭和則重新下令出版該集。除此之外,還有《南方大藏經》的編纂和中國所有譯經,都是日文版。前者是南八裏三藏和藏外佛教經典的匯編,後者是各類藏經中唯壹有解題和註釋的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