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學者陳憲章說:“老學者對學問有懷疑,小懷疑進步小,大懷疑進步大。懷疑者,覺悟的機會,有所啟迪,有所進步。”當有疑問和困惑時,就出現了“想通卻得不到”和“談不到”的情況。陳憲章的《論學習》)
這說明,疑神疑鬼,提出問題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能夠在沒有疑問的地方有疑問,這就要看研究者的“眼力”了。
在網上,很多網站說陳憲章是清朝的,也有人說他是漢朝的,這真是天下第壹大記錄。
更何況他說“學習始於思考,思考源於懷疑”。其實不是,只是古人這麽說。
陳憲章(1428-1500)祖籍廣東新會,後遷居江門白沙村,世人稱他為陳白沙、白沙先生。他提倡“學而時習之貴而知之疑”、“獨立思考”,倡導更加自由開放的學風,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派,史稱江門學派。他的作品後來被編入《白沙全集》。年輕時就讀於江西撫州大學的吳玉璧,深受吳“靜觀其動”思想的影響,壹直不想參加科舉考試。成化十八年(1482),被舉薦召至北京,被翰林院頒檢討。從此,他自薦不起,有誌於學習,成為明代著名學者。
陳憲章擅長書法和繪畫,他的書法蒼勁有力,自成壹體。擅畫墨梅,用筆古樸,以韻取勝。他的詩學也是以自然為基礎的,所以他的作品充滿了趣味,這與宋代理學家邵雍等滿身頭巾的道家詩人、哲學家不同。自古以來,陳憲章是最傑出的詩人。評粵東詩海:“儒以詩名,原性妙。”朱惠翁把我推到廣東白沙。.....白沙很美很優雅,不可能和日本人壹樣。”世人稱之為“我的廣東家”。
作為理學大師的陳憲章,弟子千余人,弟子是增城詹若水。因此,陳憲章在增城留下了許多關於理學的詩文,歷代多有佚文。但縣誌收錄的文章有《增城劉氏宗廟祭》、《詹敏澤》、《陳鈞墓誌》、《處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