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起因
淺部真菌病是由寄生在角蛋白組織上的致病真菌引起的皮膚病,其病原體可分為:
1.皮膚癬菌:寄生在皮膚角蛋白組織上的致病真菌統稱為皮膚癬菌。根據侵入組織和培養特性的不同,細菌可進壹步分為以下三個屬:
(1)毛癬菌:侵入皮膚、毛發、指甲。該屬有13種能引起人類疾病。常見的有黃癬菌、紅色毛癬菌、中斷毛癬菌、紫色毛癬菌和石膏毛癬菌。它們的培養特征是桿狀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2)孢子蟲:侵入毛發和皮膚,我國常見鐵銹色小孢子菌和羊毛小孢子菌;這些培養物的特征是紡錘形的大分子孢子,孢子壁上有刺。據報道,有8種動物會引起人類疾病。
(3)表皮癬菌:侵入皮膚和指甲。該菌株僅為絮狀表皮癬菌的壹種,可引起人類疾病,其培養呈杵狀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屬的皮膚癬菌可引起組織反應,產生紅斑丘疹、水皰、鱗屑、斷發、脫發和甲板改變。根據其侵犯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和甲癬。
2.角質癬菌:寄生在角質層或毛幹表面的致病真菌可稱為角質癬菌。這種癬菌分為兩種,即角質型和多毛型。前者包括花斑癬、紅色棒狀桿菌、曼森毛癬菌和溫尼克毛癬菌;後壹種類型有腋生毛癬菌。
角質形成細胞寄生在人體組織表面,所以壹般不會引起組織的炎癥反應,即使存在也是極其輕微的。
臨床類型和癥狀
壹.頭癬
這種疾病是壹種頭部皮膚和頭發的淺部真菌病。在我國,頭癬基本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黃癬白癬、黑癬和化膿癬。
(1)貧民窟
膿皰中的病原體是膿皰及其蒙古變種。這種病中醫上叫脂瘡,國內俗稱“禿瘡”,南方叫“瘌痢頭”。主要流行於農村地區,多見於7 ~ 13歲兒童,男女比例為9: 1,但也可發生於成人和青少年。
這種疾病發生在頭皮上。起初皮損為丘疹或膿皰,然後幹燥結痂,顏色淡黃。痂可以擴散擴大,大小和黃豆壹樣大或者更大。此時痂的外觀類似於壹個盤子,外圍略凸起,中心略凹陷,有毛發貫穿其中。這種所謂的膿皰痂是由膿皰菌、皮脂、鱗屑和灰塵組成的。是蠶豆的壹個重要特征,有助於診斷。同時也提示此時該病傳染性強,往往需要隔離治療。這種結痂像豆渣壹樣,容易捏碎,有老鼠味,是這種病的另壹個特點。相鄰的痂可以相互融合,形成壹大片灰黃色的厚痂。如果痂被刮掉,它可能有壹個潮紅和潮濕的表面或淺表潰瘍。如果不治療,可能會破壞毛囊,愈合後留下萎縮性疤痕。
病變處被感染的毛發幹燥、枯萎、彎曲,有零星脫發,但未發現體征。無論患者頭皮周圍的情況有多嚴重,在發際線處都會保留壹條寬度約為1 cm的正常發帶,這裏的頭發不受影響。
膿皰自覺有瘙癢癥狀,病程纏綿。如果不治療,在他成年之前,他沒有希望自愈。糜爛化膿者可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除了頭部,面部、頸部、軀幹和指甲偶爾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病情嚴重,還會引起過敏反應。這時候,全身出現的皮疹被稱為癬菌疹。
病患部位經過濾紫外燈照射可呈深綠色熒光,鏡檢可發現病患毛發為內生菌絲,膿皰病檢亦可見孢子或鹿角。
(2)白癬
在我國,白癬主要由鐵銹色小孢子菌感染引起。經常流行於城市托兒所或小學。幾乎都是兒童期發病。
頭皮病變是鱗狀斑塊,從小的如蠶豆,大的如硬幣,隨著時間的推移蔓延和擴展成碎片,形狀大多不規則。病變處的炎癥反應不明顯,但邊界仍清晰。該病幹燥無光澤,常伴有頭發斷裂,與法氏禿頂不同。常於距頭皮2 ~ 5 mm處斷裂,靠近頭皮的毛幹外可見白色真菌鞘,也是真菌形成,被視為本病的特征之壹。
當用過濾的紫外線照射時,鹿可以顯示明亮的綠色熒光。毛發鏡檢見外生孢子,皮屑早期真菌鏡檢多為陽性。培養物的97%是鐵銹色小孢子菌,其余是小孢子菌。
患者感覺瘙癢或無明顯癥狀,病程為慢性。如果不進行治療,他們往往可以在青春期自愈。這可能與皮脂分泌旺盛,年輕人局部遊離脂肪酸濃度升高抑制真菌有關。恢復後,新的頭發可以再生,不會留下疤痕。
(3)斑癬
該疾病的病原體是紫色毛癬菌或中斷毛癬菌。主要侵害兒童,發病率僅次於白癬和黃癬。
頭部損傷與白癬相似,也是鱗屑性斑塊,但病變面積比白癬小,數量多。此外,該病的癥狀與白癬略有不同,主要表現為低度斷發,常斷於距頭皮1 ~ 2 mm處,有的甚至頭皮壹出來就斷。此時觀察患處毛發,只發現殘留發根的黑點,故名黑癬。
經過濾紫外燈檢測,該病無熒光。顯微鏡下發現病毛為內生孢子,早期皮屑中也可見菌絲。80%的培養物是紫色毛癬菌,20%是雙毛癬菌。
這種病的傳染性比天皰瘡和白癬弱。自覺癢或無不適。病程緩慢,治愈後少數人留下疤痕,部分頭發禿。
(4)膿腎
銀屑病是由嗜動物真菌感染引起的,如石膏小孢子菌或羊毛小孢子菌。
病變多為大的癰樣隆起,炎癥反應激烈。受影響的毛囊化膿,可從中擠出膿液。病變處的頭發容易斷裂脫落,剩下的頭發極其松散,拔起來毫不費力。痊愈後常遺留疤痕,真菌鏡檢及帶病培養陽性。
這種疾病的癥狀通常是疼痛或輕微瘙癢。大多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部分患者還出現發熱、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第二,體癬。
除頭部、手掌和腳底、腹股溝、外陰和指甲外,人體光滑皮膚上皮膚癬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統稱為體癬。也稱為癬或癬。該病常見的病原體有紅色毛癬菌、石膏毛癬菌、絮狀毛癬菌、紫色毛癬菌及上述頭癬病原體。
體癬多見於兒童,其次是青少年。該病的臨床表現與致病真菌的種類和個體反應有關。皮疹開始是紅斑或丘疹,然後損害以遠心方式逐漸向周圍擴展,病竈中心趨於自愈,時間長了變成環狀。環的邊緣略高於相鄰的正常皮膚,此處炎癥癥狀較明顯,有小丘疹、水皰或鱗屑附著其上。有時候,環的中心
可出現皮疹,新的皮損逐漸擴大成環狀,此起彼伏形成多層同心環,境界特別清晰。本病病竈大小不壹,數量不確定,1~2個或以上病竈,全身性病竈少見,分布不對稱。但如果患者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皮疹可能會擴散至全身。
另外,目前臨床上常稱為“非典型體癬”,是患者誤診為其他皮膚病或體癬,在病竈處塗抹皮質類固醇乳膏所致。經過壹段時間的治療,體癬的典型癥狀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嚴重的炎癥反應,病竈迅速擴大,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難以鑒別體癬,故名。這就是使用皮質類固醇後局部皮膚免疫力下降,導致致病真菌擴散的原因。沒有經驗的醫生很難做出正確的診斷。
體癬患者感覺癢,搔抓後可能並發細菌感染。刮去損傷周圍的鱗片進行顯微鏡檢查可以發現菌絲或孢子。
第三,股癬
這種病可以看作是發生在大腿上側和內側的壹種特殊類型的體癬。絮狀表皮癬菌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其他皮膚真菌也可致病。
股癬絕大多數是成年男性,女性很少。通常是單側或兩側對稱分布。嚴重者皮損可向上蔓延至下腹部;向後擴散,擴散到臀部;向下延伸並涉及大腿的其他部位。
與體癬相比,本病有以下不同之處:1。股癬的損害形式很少為圓形或橢圓形,多為不規則形或弧形;二、股癬皮損常呈苔蘚樣改變或急性、亞急性濕疹樣改變;第三,股癬更容易並發細菌感染;4例股癬比較嚴重。
股癬壹般由足癬或手癬本身引起。其病情與季節變化有關,壹般夏季復發或加重,冬季可緩解。病程纏綿,必須耐心治愈,否則容易復發。
第四,腳癬
足癬是由致病真菌感染足部引起的最常見的淺部真菌病原體,我國稱之為腳氣或濕氣。該病的主要病原體為紅色毛癬菌、絮狀毛癬菌、石膏毛癬菌和玫瑰色毛癬菌。此外,經常有報道說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
大多數足癬是由中青年病原體引起的。兒童和老年患者少見,可能與他們活動量少,腳趾幹燥有關。
這種病原體容易發生在腳趾之間,尤其是第三、四趾之間。這與以上部位皮膚接觸緊密、潮濕、不通風、汗液蒸發不暢有關。足癬病變的表現壹般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水皰型:腳趾與腳底之間可見從針到粟的深水皰,水皰壁厚,散在或密集分布,相鄰的皮疹可融合形成較大的水皰。水泡液自然吸收,幹燥成鱗片。
(2)趾間糜爛型:用在趾間,患處潮濕多汗。皮疹開始於浸泡,導致瘙癢或摩擦後皮膚受損,最後轉變為糜爛、潮紅和潮濕。它可以伴有滲出物,並經常發出難聞的氣味。
(3)鱗屑性角化:相當常見,易侵犯足底、足側、趾間、足跟。皮損呈鱗狀、角質、粗糙、堅硬,偶有皸裂,冬季尤甚。
以上三種類型的皮損常同時混合出現,但只有壹種是主要的,稱為足癬。比如水皰型以水皰為標誌,偶爾可見糜爛或鱗屑。
該病自覺瘙癢,尤其是水皰型和足趾糜爛型。足癬的發病與季節有關。往往冬淡夏重。夏季易引起細菌感染引起的過敏反應,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五、手癬(手癬)
手癬是壹種發生在手掌表面的淺表真菌病,類似於中醫所說的“鵝掌風”。可以是原發性的,但是大部分都是足癬本身傳播的。病原體與足癬相同,臨床表現與足癬相似。因為手是暴露的部位,通風比腳好很多,所以臨床上沒有手指糜爛型,只有水皰型和鱗狀角化型。臨床上偶有糜爛發生,但多為念珠菌感染所致,而非皮膚癬菌。
六、灰指甲(甲癬)
灰指甲是由指甲上的皮膚癬菌引起的,俗稱甲癬;如果灰指甲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則稱為甲癬。由於灰指甲和灰指甲總是被混淆。
甲癬始於遠端指甲、側緣或甲褶。以指甲顏色和形態異常為特征。大多呈灰白色,失去光澤;甲板明顯加厚,表面凹凸不平。其質疏松破碎,指甲下常沈積角質和碎屑。有時候甲板可以和甲床分開。此外,臨床上還可見壹種特殊類型,真菌性白甲。這種類型的表現不是增厚,而是指甲表面出現點狀白濁,然後逐漸擴大蔓延到整個指甲。灰指甲病程緩慢,如果不就醫,可能會病壹輩子。甲真菌病的臨床特征是甲板增厚,表面有水平的皺紋,有時呈褐色。仍有光澤感,但沒有灰指甲常見的甲下角質和碎屑沈積。同時常伴有甲溝炎,表現為指甲周圍紅腫,自覺疼痛壓痛。甲溝常滲出少許,但未發現化膿。這種病的病原體是念珠菌或曲黴菌,需要真菌培養才能確診。
七、花斑癬。
花斑癬因紫斑和白斑交替存在,故中醫稱之為紫斑癲癇病。鑒於夏季出現顯著的汗疹,故又俗稱汗斑。這種疾病是由寄生在角質層上的花斑癬引起的。該菌株是親脂性的,以前培養經常失敗,現在國內有很多培養成功的報道。也有人提出,從真菌分類的角度看,花斑癬不應該屬於真菌的範疇。那麽由其引起的皮膚病就不應該叫癬,建議改名為花斑癬。
花斑癬通常發生在頸部和胸背部。有時,上肢的近端也會受到影響。基本損傷是黃斑,黃豆大小。新出疹為棕褐色或棕褐色,舊皮損為灰白色。皮損表面附著少量糠鱗,相鄰的皮膚診斷可合並成較大的不規則皮損。壹般無自覺癥狀,偶爾出汗時有輕微瘙癢。
八、皮膚癬菌(皮膚癬菌)
毛癬菌疹是指真菌或其產物從原發竈通過血液循環在人體其他部位出現的皮疹,屬於過敏反應。該病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有活躍的原發真菌病竈;在足癬的病竈中尋找真菌陰性;癬疹的情況隨著原發活性真菌病竈的控制而改善,直至消退;癬菌試驗必須是陽性,如果是陰性,可以排除癬疹的診斷。
發癬菌疹可分為泛發型和局限型。前者的皮疹為苔蘚樣皮疹,即全身出現對稱性、播散性丘疹,與毛囊壹致,大小約為針至粟;後壹種表現為汗皰樣皮疹,表現為手掌和指尖均有散在或簇狀深水皰,大小不壹,皰壁不易破,少數可演變為較大水皰,如黃豆大。
這種疾病是自覺的,發癢,難以忍受,特別是在局限型。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皮疹,如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等,比較少見。
淺部真菌病必須與多種皮膚病相鑒別,簡單介紹如下:
壹、頭癬要與銀屑病、脂溢性皮炎、斑禿相鑒別:銀屑病多見於成人,從兒童開始。除頭部病變外,還常累及軀幹和四肢。病變是表面有厚銀白色鱗片的斑塊。病變處頭發呈刷狀,但無病變,即無斷發、脫發、頭發幹枯、頭發枯萎等。脂溢性皮炎多發生於成年人,主要發生在眉間、鼻唇溝、胡須、腋窩、軀幹中央、恥骨丘。皮疹是表面的紅斑、丘疹、油垢。不間斷地發現圖像和搔癢;斑禿,俗稱“鬼剃頭”。發病前有多種精神障礙,病變如圓形脫發,邊界清晰。脫發區既無炎癥反應,也無鱗屑。主觀上沒有癢。上述皮膚病和發菌試驗均為陰性。
二、體癬應與玫瑰糠疹、銀屑病相鑒別:玫瑰糠疹通常發生於軀幹、四肢近端,皮疹廣泛且呈對稱分布,主要表現為紅斑,皮損長軸與皮紋或肋紋平衡,表面附著毛狀鱗屑。真菌鏡檢為陰性;銀屑病多見於冬季,夏季緩解。其他鑒定內容參照上述。
三、股癬應與神經性皮炎和慢性濕疹相鑒別:除神經性皮炎和慢性濕疹的真菌檢查為陰性外,這兩種疾病的損害緣並不比鄰近正常皮膚略高,不存在夏重冬輕的現象。
四、手足癬應與濕疹、帶狀皰疹相鑒別:濕疹常累及手、足背及手指、腳趾的伸展側,常呈對稱分布。急性皮疹為多形性損害,慢性患者常見明顯浸潤,可為苔蘚樣,顏色深紅,邊界清楚;帶狀皰疹好發於手指側和手掌邊緣,常伴有多汗。以上疾病真菌檢查均為陰性。
痘痘形成的原因:壹、角質層是皮膚最外層的組織,28天是最外層角質層的壹個代謝周期。如果角質層代謝不正常,變厚,皮脂腺就不能正常排出,為長痘提供了條件。二、皮膚分泌油脂腺體,壹年四季都會分泌油脂腺體,保持皮膚濕潤,但春夏兩季分泌特別旺盛,皮脂腺的分泌能力因人而異。油脂分泌特別旺盛的人是油性皮膚。如果角質層厚,容易堵塞毛孔,形成痘痘。痘痘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角質層厚+皮脂分泌旺盛=白頭粉刺;2.白頭粉刺+表面酸化/氧化=黑頭粉刺;3.痘痘+細胞纖維增厚=結節性痘痘;4.結節性痤瘡+痤瘡桿菌=炎性紅痤瘡;5.炎性紅痘痘+細菌滋生,交叉感染=叢集性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