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如何從歷史漫畫和歷史照片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如何從歷史漫畫和歷史照片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歷史知識的壹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它的研究對象早就消失了,不可能再現,所以很難被直接觀察到;建立歷史知識所需的證據間接來自過去遺留下來的史料。

歷史從史料提供的證據中構建關於過去人員的討論。

因此,要真正學習和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地運用史料。

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特點是客觀性。它們是思考歷史理論的基本材料和對象。沒有這些基本的史料,歷史理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的教學只能是壹句空話,學生從中得到的理論只能是僵化的教條。

因為不知道被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麽來的,學生只能把它看成是壹系列難以捉摸的判斷,而對這些判斷的學習只是壹種記憶。

背歷史知識只能用來應付考試,不能應用到實踐中,沒有意義。

史料的運用是建立史料與歷史的關系,即了解各種史料在過去的重建中是如何運用的。

所以史料只是壹個間接的媒介,用它來重構過去是很復雜的。因此,要求發揮教師在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己運用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因為只有通過運用史料的實踐體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法。

高壹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歷史資料,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閱讀障礙小。利用史料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好的材料。

壹、利用史料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子曰:知之者不如曉之者,知之者不如樂之者。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中的心理障礙。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重視史料的運用,創設歷史場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從而營造積極向上的思維氛圍。

比如在講授《為鞏固新中國而奮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先介紹朝鮮戰爭的背景,朝鮮戰爭已經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中國* * *審時度勢,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誌願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舍生忘死,英勇奮戰,湧現出無數英雄誌願軍,被作家魏巍稱為最可愛的人,成為誌願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

經過這樣的講座,學生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作戰的原因和抗美援朝的簡單過程有了壹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這個教學目標並沒有完成。

針對這壹教學內容,我通過幻燈放映的方式介紹黃繼光和邱英雄事跡的史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黃繼光是七處受傷。他從痛苦中醒來,看到敵人的機槍還在噴火。

他用盡最後的力氣,撲向碉堡,用胸膛擋住了敵人的槍口。

壹團火焰在邱身邊燃燒,而邱的身後是壹條溝渠。他可以在泥裏打滾來滅火。

然而,為了確保戰鬥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邱嚴守潛伏紀律,咬緊牙關,壹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

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英雄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的意誌,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麽我們稱誌願軍戰士為‘最可愛的人’?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唱歌,從而凈化和升華自己的心靈。

這樣,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深刻的思考。

第二,利用史料,開動腦筋,用言語和實踐,培養能力。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教會學生用腦用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壹蹴而就的,需要壹個長期的過程。

開動腦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動嘴發展學生的閱讀和口語能力;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簡而言之,要求學生學會如何處理材料、解釋歷史和表達文字。

因此,在史料的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激活學生的思維,把興趣和能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法,授之以漁;並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掌握材料分析問題的關鍵,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目前,中學生對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抓住這個機會,激發學生對漫畫等史料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用腦用詞的能力。

新教材《20世紀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下冊有壹幅壹戰後德、英、法、美經濟關系的漫畫。

壹、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到材料(漫畫)的關鍵詞。

比如時間關鍵詞:戰時、戰後,空間關鍵詞:美、英、法、德,歷史術語:貸款、還款、賠款,圖中箭頭所示方向。

然後審題,問幾個問題,問什麽,每個小問題問幾個小問題。

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史料進行分析,由表及裏,由這個到那個,對史料進行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簡單來說,就是知識的回歸。

通過對壹戰結果和壹戰對四國影響的分析和反思,得出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美國利用戰爭發了大財,是最大的債權國。

最後構思壹個答案,對歷史和理論的結合進行口頭或書面評論。

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不僅具備了思考的能力,還具備了生動學習和實踐的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根據近幾年高考材料題的新趨勢,增加了能力要求,不僅要求書面表達,還限制了字數,對歷史解釋和書面表達的要求進壹步提高。

所以,光靠腦子和文字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學生用文字表達和操作。

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理解了問題的意思,卻詞不達意,概念不清,邏輯性不強。

因此,基礎年級要規範教學要求,用思路清晰、詞句通順的語言表達,加強訓練。

既要動腦學習思維,又要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做到興趣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而為高二高三進壹步的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史料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在漫長的歲月中,史料豐富,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刻、民歌等。是人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

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在教學中運用史料時,壹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他們辨別史料的能力;另壹方面,也要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新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較多,壹般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

教師應選擇使用史料,並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所選史料或問題必須符合客觀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無論是壹段還是多段史料,設計的題目都要有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壹個問題問多少個問題,還是問多少個問題,問題之間都要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角度不同,層次深淺,形成立體結構。

2、適當補充,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並不意味著只能完全局限於教材的史料。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補充相關史料,分層次提問,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真提問,培養能力。

教師在利用史料進行教學時,壹定要認真提問,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學生必須開動腦筋,邊講邊練,學習方法,從而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提問時要有適當的難度,讓學生跳起來摘水果。

提問要有啟發性,或促進知識傳遞,或促進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不要問太難的問題,當然也不要問太簡單的問題,這樣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

第四,在教學中要註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1.仔細閱讀古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

要完整準確地把握問題的含義,首先要了解史料的含義。

高中生有壹定的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耐心。

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還要註意閱讀史料的註釋和尾註。

這些因素促使我們將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中,有助於我們聯想到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回答問題。

2.認真審題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準確作答的基礎,那麽認真審題就是關鍵。

很多同學不會審題,尤其是遇到壹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單詞難的歷史題。

我看著材料就覺得慌,手腳自然就亂了。

在我回答問題之前,我已經失去了心中的戰鬥。

於是,匆匆忙忙地看材料和問題,還沒搞清楚問題的意思就草草作答。

結果千言萬語,題外話萬裏。

眾所周知,審題是正確答題的前提。

只有認真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準確答題。

3.在準確表達和理解史料原意後,要根據題目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切忌丟點、漏點。

這壹步的關鍵是下船,系好要回答的問題。

應該對史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和總結。

表達要語言準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高壹開始,立足課本,以興趣引導學生,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用詞的能力,把選材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並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壹定的方法,決不能壹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