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寄生蟲的臨床表現

寄生蟲的臨床表現

寄生蟲寄生在宿主的細胞、組織或腔體內,引起壹系列傷害,不僅見於原蟲、成蟲,也見於遷徙的幼蟲。它們對宿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中醫早就認識到寄生蟲會致病,並稱之為“蟲積”,多為飲食不慎、吃生冷水果及不潔食物、長期醞釀蟲體而引起的濕熱。蟲積常見腹痛、食欲不佳、面色黃黃、面黃肌瘦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暈厥、腹脹、嘔吐,甚至癱瘓。人體內寄生的昆蟲很多,如蛔蟲、蟯蟲、絳蟲、血吸蟲、囊蟲病等。它的發病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蛔蟲寄生在腸道,就會出現腹痛。鉤蟲病常表現為面黃肌瘦,吃異物;蟯蟲病患者常主訴肛門、會陰瘙癢,這些部位可直接發現白色蟯蟲;絳蟲病癥狀較輕,常因糞便中發現白帶或蟲段而就醫;血吸蟲病,由於肝脾腫大,血液循環不暢,導致水液停止聚集,形成“異常腫脹”。

抓住營養

寄生蟲在宿主體內生長、發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質主要來源於宿主。寄生蟲越多,帶走的營養就越多。比如蛔蟲、絳蟲寄生在腸道內,奪取大量營養物質,影響腸道吸收功能,造成宿主營養不良;再比如鉤蟲附在腸壁上吸收大量血液,會引起宿主貧血。

(2)機械傷害

寄生蟲會損害或壓迫寄生部位及其附近的組織和器官。有些寄生蟲,尤其是個體大,數量多的時候,這種危害相當嚴重。比如蛔蟲可以擰成壹團,引起腸梗阻。棘球蚴寄生在肝臟中。起初,它沒有明顯的癥狀。後來長大壓迫腹腔內的肝組織等器官,產生明顯的壓迫癥狀。此外,幼蟲在宿主體內的遷移會造成嚴重的損害。比如蛔蟲幼蟲在肺部遊走時刺破肺泡壁的毛細血管,可導致出血。

(3)毒性和抗原物質的作用

寄生蟲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蟲的分解物對宿主產生毒性作用,是寄生蟲對宿主危害的最主要類型。如溶組織內阿米巴侵入腸粘膜和肝臟時,分泌組織溶解酶,溶解組織和細胞,引起宿主腸壁潰瘍和肝膿腫;裂頭絳蟲分泌的排泄物可能影響宿主的造血功能,引起貧血。此外,寄生蟲的代謝產物和死蟲的分解產物具有抗原性,可使宿主致敏,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比如血吸蟲蟲卵分泌毛蚴引起周圍組織的免疫病理改變——蟲卵肉芽腫,這是血吸蟲病最基本的病理改變,也是主要致病因素。又如瘧原蟲的抗原與相應的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沈積在腎小球毛細血管基膜上,在補體的參與下引起腎小球腎炎,棘球蚴囊壁破裂,囊液進入腹腔,可引起宿主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4)過敏反應

寄生蟲通常會導致宿主過敏,並造成組織損傷。這是寄生蟲的致病作用之壹。超敏反應壹般分為四種,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前三種是抗體介導的超敏反應,第四種主要是T細胞和巨噬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這四種超敏反應也分別稱為速發型超敏反應、細胞毒性超敏反應、免疫復合物超敏反應和遲發型超敏反應。

(5)免疫反應

寄生蟲及其產物對宿主來說是異物,可引起壹系列反應,即宿主的防禦功能,主要表現為免疫力。宿主對寄生蟲的免疫力表現為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寄生蟲的反應,有些是防禦性反應。比如宿主的胃酸可以殺死壹些進入胃裏的寄生蟲。壹些反應表明,組織中的蠕蟲被限制、包圍甚至消滅。免疫反應是宿主對寄生蟲作用的主要表現,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宿主和寄生蟲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可以分為三類:

(1)宿主已經清除了體內的寄生蟲,可以防禦再感染。

②宿主已消滅大部分或未能消滅體內寄生蟲,但相對抗再感染。這樣,宿主和寄生蟲之間的寄生關系維持了很長時間,這在大多數被感染或被感染的寄生蟲中都有發現。

③宿主無法控制寄生蟲的生長或繁殖,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導致寄生蟲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死亡。

總之,寄生蟲與宿主的關系極其復雜,任何壹個因素既不能視為孤立的,也不能過分強調。了解寄生蟲關系的本質和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是了解寄生蟲病發生發展的基礎,也是防治寄生蟲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