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紅樓夢》後四十回絕不是曹雪芹寫的。原因有四。
1和後四十回無論是用詞、造句、文章語氣、氣息氣息、寫作技巧、整體結構、主題、人物塑造、故事結局,都和前八十回有很大的不同,絕不是壹個人寫的。(具體論點我覺得不用細說,因為內容幾乎“眾所周知”,我也沒什麽新東西。多說無益。)
2.張壹泉是曹雪芹晚年非常要好的朋友。曹雪芹死後,張壹泉寫了壹首挽歌,其中有兩句寫道:“北風寒魂難歸,白雪歌夢漸長。”這裏說曹雪芹的《紅樓夢》是“白雪歌的殘跡”,這還沒完。那麽,如果妳還沒寫完,那後四十章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只能是:《紅樓夢》後四十回是別人寫的,不是曹雪芹寫的。
3.在《紅樓夢》早期手稿中,有大量的“肥批”。這些“肥評”沒有壹篇提到或觸及到後四十回流行的《紅樓夢》的內容,哪怕是壹點點。但是,很遺憾,沒有,絕對沒有!——這是無法想象的,更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寫“胖批判”的人都是曹雪芹的親戚或密友,所以不禁要知道曹雪芹把《紅樓夢》寫到什麽程度,或者寫了哪些篇章。“知顏齋”等人絕對不可能不在《知皮》中披露或表達自己的具體內容。這是什麽意思?這說明通俗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是別人的續篇,而不是雪芹的原著。——秦雪生前並沒有寫完《紅樓夢》的整個草稿。(作者推考,剩余稿件已完成至少80‰)。
順便說幾句題外話。“直批”往往是指《紅樓夢》的後三十回,既指標題的回歸,又揭示具體內容。經過分析研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後三十回”就是雪芹的手稿。——雖然,這個“手稿”還沒有完全寫好。部分篇章不幸被當時的借書人遺失,最終導致曹雪芹的千古名章徹底“失傳”。——這真是千古恨!
4.還是“肥批”。《直批》中有幾個字,可以直接證明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沒有寫完全。舉幾個例子:
在《家書本》和《滿紙荒唐言》這兩句詩的最上面,是朱:“除夕夜,書未畢,秦淚而死”——八月淚筆。(“中午的年夜飯”應該是誤認為“晚上的年夜飯”。因為人再瘋狂,批書的人就算書寫完沒寫完也不會迷茫。而且這肥批前後有幾句話,意思連貫,都證明了曹雪芹的壹句話“書未盡”。[註意])
(2)《更》二十二首被寶釵打得千瘡百孔後,又有肥雲:“秦在此之前死了。唉!——丁,變態。”(這個定海是1767。此時,距離秦雪去世才三年。)
“秦死而未歸”表明曹雪芹在校勘整理《庚》二十二冊時不幸去世。其他方面,如十七、十八回,十九、八十回,六十四、六十七回的缺席,七十五回中寶玉、賈蘭、賈環中秋詩的缺席,都證明耿是曹雪芹生前最後壹次修改的《紅樓夢》手稿。在這種情況下,曹雪芹在修訂和整理《陳賡本》的過程中,許多最後的原始印象得以保留。我們應該可以證實這種說法。那麽,問題來了。我們不妨問壹句:曹雪芹生前連前80回都沒有完整地修改和整理過。他怎麽能讓這部《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完全違背自己的意願呢?!他不會有時間,精力和興趣在這種無聊的事情上!何況他還要忙他的《紅樓夢》三十回。答案只能有壹個:那就是這本《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根本不是秦雪寫的!
以上四篇,我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絕不是秦雪編造的理由,或者證據。但是,我絕不是說《紅樓夢》後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寫的,而應該是高鶚的續篇。相反,我認為後四十章不是高鶚寫的!
第二,這部《紅樓夢》之後的四十回絕不是高鶚續作,原因也有四。
1.在《成高本》之前,社會上已經有120本由某些人撰寫的《紅樓夢》。比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八月前,楊思增(嚴羽)花重金買了兩本手稿,壹本是《石頭記》,退了八十本;壹本是《紅樓夢》,120本。
2.因為最後壹條,我們可以相信程維遠《程家本》序言中的壹段話,並以此為據。他在序言中說,“多年來,只有二十多卷。有壹天,我偶然在鼓上得了10多卷,就花大價錢買了下來。”就這樣,整本《紅樓夢》被程維遠收藏,終於傳說出來了。他在1791的冬天說過這句話。
現在,我們不妨考慮壹下。程維遠壹開始真的很想造假。為什麽他說《紅樓夢》最後四十回是二次購買,所以得到的都是奇聞軼事?還不如說壹次性買更容易,免得大家不相信這種敲鼓的奇遇。
3.楊思增(嚴羽)在1789買的《紅樓夢》壹百二十本,高鶚無法續寫,因為高鶚忙著考考生。1788,高鶚中炬。可想而知,在1788之前的壹兩年裏,高鶚絕不會有任何閑暇繼續寫《紅樓夢》,他不可能有那個時間和精力。進壹步呢?甚至沒有。因為高鶚的續集完成了,程維遠的《程家本》應該早就印好了,沒必要等到1791的冬末。
4.程高本《紅樓夢》不是曹雪芹寫的。證據的例子太多了。這裏,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第二回,冷子興說賈家的歷史:“老二生了個小姐,生在大年初壹,奇怪;我不想第二年再生壹個兒子。更奇怪的是,我壹出生,嘴裏就叼著壹塊五顏六色的玉,上面有很多字跡,所以取名寶玉。”(《賈樹本·耿》)這裏雖然寫明比寶玉大壹歲,但在《程稿》中,冷子興介紹了賈的家世。袁春比寶玉大十歲。這不是廢話嗎?造成了《紅樓夢》情節結構的混亂。因為在袁春的判斷中,袁春是“明辨是非二十年”,這就暗示了袁春死於二十歲。曹雪芹怎麽能做出這麽粗心的改動!這恰恰證明了“先胖後過程”的理論絕對荒謬,不值壹駁。
——寫到這裏,我覺得有必要對“袁春死於20歲”這個問題做壹些補充和說明,以免壹些同誌對這個問題產生誤解。
我在《論賈元春之死》壹文中說,從18世紀到80年代末用了兩年時間。據預測,81、2年大觀園將進入第三春,元宵節期間大觀園第四春元春將“驟死”。這樣,寶玉那時十七歲,袁春才十八歲。妳怎麽能證明袁春死於20歲?其實是有原因的。
我們從十八歲到六十三歲看寶玉的生日。此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壹年半。寶玉的生日在夏天。這不僅體現在史湘雲的《臥石》等情節中,也體現在《甄第壹個夏夢》中。甄第壹次夢見。就在印石的“夢”與“夢”之間,寶玉降臨人間。小說寫甄印石“大叫壹聲”,醒來時,“只見烈日當空,芭蕉”,這可以證明寶玉的生日是在夏天。)第六十三回下半部,也就是寶玉生日的第二天,賈敬升天。然後,從六十四到六十九,小說寫了“尤爾”的故事。到了七十,時間序列跳到三月初壹,黛玉做了壹次“桃花之旅”。那麽,《尤爾》的故事持續了多久?這部小說寫得不清楚。但是我們看了七十六回,也就是黛玉“桃花行”的那個中秋節,作者是借老奶奶之口偷偷說明這壹點的。寫小說的時候(妳臉紅了,說了句什麽),賈母笑著說:“那倒是,只是我忘了,孝心不全。我可憐妳公公已經兩年多了。。。。。。"
這是很清楚的。距離賈敬升天的第76個中秋節和第63個中秋節的後半段,已經過去兩年多了。兩年來,它被“尤爾”的故事填滿了。如果讀者不認真仔細地看小說,這“兩年”幾乎會被作者“糊弄”過去。因此,當袁春死時,他不是十八歲,而是二十歲。(在小說的結尾,寶玉回到了耿青峰,那年他十九歲。有二十五回,寫的是和尚在給寶玉治病的時候,把寶玉抱在手裏,嘆道:“離了青脊峰,已經十三年了!”這說明寶玉二十五歲的時候已經十三歲多了。大觀園四春中秋,寶玉十七歲“成仙”。但有了這兩年近乎“渾渾噩噩”的過去,寶玉就“成仙”了。不是十九歲嗎?袁春比寶玉大壹歲,所以袁春在同年元宵節突然去世時才二十歲。)
我在《論賈元春之死》壹文中說,從18世紀到80年代末用了兩年時間。這是針對胖團的“三春”,不包括密寫或尤爾的故事所占據的“兩年”。這個“兩年”其實是跳過去的,和胖團說的“三春”沒有關系。但是,這涉及到袁春的死亡年齡和寶玉的“成仙”年齡,我們必須弄清楚。
另:袁春的論斷“虎兔相逢,夢回故鄉”絕對正確。因為曹雪芹原文最老最接近的版本,賈樹本和耿陳本,都是“虎兔相逢,夢回故鄉”,而袁春的年齡比寶玉大壹歲。
以上,我對“袁春死於二十歲”做了壹些補充和解釋,這與本文的主題相去甚遠。現在,讓我們言歸正傳。
為了適當增強本文的說服力,我再補充壹個反證:如果後四十回真的是高鶚續寫的,那麽他的《程壹本》只比《程家本》晚70天,怎麽可能修改、增刪到兩萬多字呢?他發表程家本怎麽會這麽不小心?這恰恰說明,高程夫婦拿到《紅樓夢》全稿時喜出望外,卻來不及對剛剛拿到的《紅樓夢》後四十回進行認真細致的校勘,迫不及待地印刷出版。後來高才發現有很多不適,於是又修改了壹遍,就是“程壹本”。不到九十天,高又對其進行了第三次修改,產生了《程炳本》。(現藏上海圖書館)
稍加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結論,《紅樓夢》後四十回不是高鶚續作,而是“增補”,即修改整理。那麽,程高本的《紅樓夢》後四十回,既不是曹雪芹寫的,也不是高鶚續的,從何而來?筆者認為,目前由於證據不足,還很難確定誰是延續者。所以這個問題只能作為未解之謎歸檔。
這是文章的結尾。至於我上面說的對不對,有沒有道理,願“紅學家”和《紅樓夢》迷們批評指正。
【註】引用的《胖批判》全文如下:只有能解決的人,才能含著苦澀的眼淚哭進這本書。除夕,書未畢,秦含淚而死。我試著去哭秦,可是我的眼淚已經流盡了。每次找青脊峰,都會問石師兄,怎麽不見和尚?失望!時不時地,我只希望自然之主能再給我壹塊秦,壹塊肥肉。這是何等的福氣!另外兩個也在酒泉開心!吳佳奧古斯特眼淚筆。(此吳佳指乾隆39,即1774。作者推斷,作者是壹個不正常的人,也就是曹福,在七十壹歲。多年以後,他對秦雪去世那壹年的記憶是錯誤的,這並不奇怪。——作者也)。
引用王根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