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字有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日文名。
2.源或基本源
包括生物起源和地理起源。生物來源包括原植物(動物)的科名、植物名、拉丁學名和藥用部分。大多數藥材的名稱與原植物(動物)名稱相同,也有壹些藥材與原植物名稱不同,如板藍根、金銀花等。產地是指藥材的主要產地,對於栽培植物,是指主要栽培地區;對於野生植物,是指主要采收區域。大多數野生植物分布廣泛,而采集區域相對狹窄。
3.植物(動物)形狀
描述原植物(動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和生長習性。便於野外采集,也有助於了解藥材特別是全草藥材的特性。關於植物形態的詳細描述,要參考各省市編的《中國藥用植物區系》、《中國植物誌》、《中藥植物區系》、《中藥植物區系》。
4.藥用植物(動物)的種植
了解藥用植物的栽培和藥用動物的飼養,對於指導藥材生產,提高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是提供和保證臨床用藥的重要措施。教科書中介紹了壹些重要的藥用植物和動物的栽培。
收集和準備
簡述了生藥的采集、加工、幹燥、貯藏和加工過程中的要點和註意事項。介紹了需要特殊采集和加工的生藥。
6.產地介紹具有特殊經濟效益的藥材的主要產地。
7.性格;角色;字母
描述藥材的外部形態、顏色、大小、質地、橫切面特征、氣、味。通過感官知覺或借助放大鏡來正確把握和熟悉生藥的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8.微觀特征
記錄生藥在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組織結構和粉末特征,或微觀化學反應的結果。熟悉藥材的顯微特征,對於鑒別外觀相似的藥材和碎片或粉末具有重要意義,是鑒別藥材真偽的手段之壹。在生藥學教學中,生藥顯微觀察、顯微特征描述和繪圖技巧是重要的基本功。
9.化學成分
描述已知化學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名稱、類別、結構和含量,描述其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分布、積累動態及其與生藥栽培、采集和貯存的關系。生藥的化學成分,特別是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是生藥療效的物質基礎,也是生物制藥鑒定和質量評價的依據。
10.理化鑒定
用物理或化學方法記錄化學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測定。目前廣泛使用的有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理化鑒別是評價藥材質量的重要手段之壹。
11.藥理作用
本文介紹了現代藥理實驗對生藥及其化學成分的研究結果。有利於聯系其功能和適應癥,了解其臨床療效的機制。
12.功效
包括味道、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性、味、歸經、功能是中醫對中藥藥性、藥理作用的認識,適應癥是指藥材的病癥或藥用價值。對於生藥的作用,既要記載中醫的經驗,也要記載現代醫學的內容。
13.筆記
描述與該藥材有關的其他內容,如類似藥材、同名藥材、摻雜物、假藥等。、或同壹種類不同藥用部位及其化學成分的生藥、或化學成分相同的資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