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務運動:在經濟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有利於自然經濟的解體,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政治上,造成了新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對抗;思想上沖擊了保守思想,為西學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此外,它還對軍事和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
2.戊戌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了這場變法,但封建統治者光緒想用變法從老佛爺手中奪取政權,挽救民族危亡,所以他支持變法,並親自頒布了聖旨。最終雖因慈禧、榮祿為代表的頑固保守勢力的阻撓和破壞而失敗,但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3.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清末統治者主持的“新政”與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運動,是發生在同壹歷史時空的兩件大事,對後世的影響非同小可。
擴展數據:
晚清改革的經濟意義
從光緒二十七年(1901)到民國成立,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很多:強大的、特權的外國資本;厘金等苛稅;政治體制改革滯後導致的政府官員腐敗;日俄戰爭等突發事件引發的社會動蕩不安;等壹下。但是國民經濟還是有不錯的表現。
1895-1913時期,民族資本業年均發展15%,比列強無暇東顧時期略高。其他經濟事業也發展順利。
主要的壹條是政府不再愚蠢地堅持官辦或政府監管商業的壟斷經濟,扶植和獎勵民間資本,建立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加上工資和原材料低;廣闊的市場;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制度缺陷(如腐敗、政府效率極低)帶來的負面因素。
從民國元年(1912)到抗日戰爭爆發,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但總的來說,經濟繼續高速發展。1912—1936盡管經歷了幾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特別是始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中國工業仍以年均9.2%的速度增長(主要是輕工業)。
1912—1930年,甚至高於13.8%。原因是北洋政府繼承了清末新政的經濟自由制度,並加以完善。雖然國民黨在1927年正式執政後,開始扶植封建買辦官僚資本,但還不足以壟斷國民經濟。
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百度百科-洋務運動
百度百科-改革與改革